囊收乞米帖,案列换鹅经。
病怪医无验,穷疑鬼有灵。
旧游真噩梦,故友似残星。
愿以痴聋字,书为座侧铭。
【解析】
本首诗写诗人在病中,因囊中无钱买药,只得借书阅读,以解饥渴。
(1)
“囊收乞米帖”,意指囊中空空如也。“乞米”即乞讨,“帖”是古代一种文书,此处指乞讨所得的文书。诗人因病重不能外出,只好借书读之,可见家境清贫。
(2)
“案列换鹅经”,意指将借来的书放在桌子上,以便随时翻阅。“换鹅经”是佛教经文的名称,此处指借来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经”在这里泛指佛经。
(3)
“病怪医无验”,意为:生病后,医生的诊治似乎没有一点作用。“病怪医无验”一句,既是实写自己病重求医不得的境况,又是比喻,说那些庸医对疾病毫无办法,如同鬼魅一般,只能使病人病情加重。诗人用此句表达了对庸医的不满和对良医的渴望。
(4)
“穷疑鬼有灵”,意为:穷困之时,怀疑鬼神在作祟。“穷疑鬼有灵”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又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悲观态度和无奈心情。诗人在此句中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鬼”来暗喻那些贪官污吏。
(5)
“旧游真噩梦”,意为:旧日游历之地,如今却变成一场噩梦。“故友似残星”,意为旧友已死,犹如残星般稀少。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感叹时光飞逝,人事变迁,昔日的朋友已不复存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6)
“愿以痴聋字”,意为:我愿用“痴聋”二字,为座侧铭。“痴聋”二字,出自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处用“痴聋”二字,意在表达自己虽然病重,但仍心系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的崇高精神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无奈,以及对官场腐败的强烈控诉。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诗人在病中,因囊中空空如也,不得不借书阅读,但囊中无钱买药,于是只得向人乞讨书籍。而所借之书又都是些佛经之类。诗人在病中,因囊中空空如也,不得不借书阅读,但囊中无钱买药,于是只得向人乞讨书籍。而所借之书又都是些佛经之类。
全诗共八句,每句都紧扣一个关键词语,构成了完整的意境。首句“囊收乞米帖”,写诗人因囊中空空如也,不得不向人乞讨书籍。第二句“案列换鹅经”,写诗人在病中,因囊中无钱买药,只得向人乞讨书籍。第三句“病怪医无验”,写医生对病症毫无办法。第四句“穷疑鬼有灵”,写那些庸医毫无用处。第五句“旧游真噩梦”,写过去的游历之地变成了一场噩梦。第六句“故友似残星”,写旧友已死,如同残星般稀少。第七句“愿以痴聋字”,写希望以“痴聋”二字作为座侧铭。第八句“愿以痴聋字”,写诗人以“痴聋”二字作为座侧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病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诗人对自己病重时生活状态的描述;从更深一层上看,它又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