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清明寒不尽。帘外东风,花落红成阵。柳惯三眠无那困,荼䕷管领经春恨。
去雁来鸿难借问。底事云边,不肯传芳信。春色三分眉一寸,蓬山更远天涯近。
已过清明寒不尽。
帘外东风,花落红成阵。
柳惯三眠无那困,荼䕷管领经春恨。
去雁来鸿难借问。
底事云边,不肯传芳信。
春色三分眉一寸。
蓬山更远天涯近。
赏析:
“已过清明寒不尽”,这句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寒冷依旧未消的情景。清明节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复苏。然而,诗句中的“寒不尽”暗示了尽管春意盎然,但天气仍然寒冷,给人一种凄凉之感。这种对比增强了对季节变迁的感受,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帘外东风,花落红成阵。”这两句继续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东风拂过,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花瓣随风飘落,形成了美丽的花海。这里的“红成阵”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花朵的美丽与壮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柳惯三眠无那困”。诗人通过描述柳树的习性——“惯于三眠”——进一步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宁静与和谐。柳树在春天开始新的生命,经历了多次的发芽、成长,最后才能达到成熟。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不再感到困顿。这句诗不仅赞美了柳树的生长力,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力的感慨。
“荼䕷管领经春恨。”荼䕷是一种植物名称,这里用来象征春天。荼䕷在春天里绽放,它的香气能够引领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情感。而“经春恨”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怀念和感慨,可能是由于春天的离去而引起的哀伤。这一部分通过对荼䕷的描写,深化了对春天的情感表达。
下片“去雁来鸿难借问。”描述了大雁和书信难以传递信息的情况。去雁和来鸿都是迁徙的鸟类,它们无法通过简单的通信方式传递消息。这里可能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困难,或者是作者想要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却无从得知他们的消息。这种无奈和困惑的情感,使得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深沉。
“底事云边,不肯传芳信。”这句诗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云边不愿意传送芳香的消息?”这可能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拟人化描述,或者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的不解和好奇。这种设问的方式使得整个诗歌的主题更加丰富和引人深思。
“春色三分眉一寸。”这句话将春天的色彩和人的美貌联系起来。春色之美,可以让人的心情愉悦;而春天的美景也成为了诗人眼中最美的风景之一。这里的“春色”不仅仅是指大自然的景色,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美好时光或经历。而“眉一寸”则巧妙地将“春色”与人的容颜相联系,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蓬山更远天涯近。”这里的“蓬山”指的是蓬莱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座神山。蓬莱山遥远且神秘,代表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天涯近”则表示虽然距离遥远,但心中的追求和渴望却并不遥远。这句诗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执着精神,鼓励人们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这首《蝶恋花·已过清明寒不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明节的景象和感受,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深化了对四季更替、时间流转的思考。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生命、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感悟,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