辇云,原名汪轫,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711,卒于公元1767
清代诗人汪轫,字辇云,号鱼亭,武宁县(今属江西)人。他以拔贡授吉水训导,工于诗歌创作。
汪轫的诗作以其质朴自然、真挚动人的风格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文学成就在清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是清代诗人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辇云,原名汪轫,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711,卒于公元1767
清代诗人汪轫,字辇云,号鱼亭,武宁县(今属江西)人。他以拔贡授吉水训导,工于诗歌创作。
汪轫的诗作以其质朴自然、真挚动人的风格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文学成就在清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是清代诗人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湘灵曲和子载韵 汪轫《湘灵曲和子载韵》诗意赏析 1. 诗句原文 湘娥一夕泪,化作千年雨。 风吹洞庭秋,月照香兰语。 渺渺白波生,神弦咽灵绪。 玄鹤立青松,高唳刷癯羽。 苍梧起素云,帝子游何许。 夜夜鼓瑟声,愁杀江头女。 2. 译文注释 湘娥在一夜之间哭泣,她的泪水最终变成了千年不息的雨水。 秋风席卷洞庭,月光照耀下,仿佛闻到了兰花的香气。 湖面上泛起层层白浪,仿佛能听到神弦发出的哀伤旋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古意”,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具体分析。 本诗的翻译为:朝阳从洞房中射出,春风吹过花朵感到温暖。一心托起明镜,照出人的容颜却不够光润。三岁刺了双鸾鸟,神采姿态都十分委婉
江南秋月多,江北秋风早。 不悲秋夜寒,独悲客心老。 昨夜梦魂中,见君颜色好。 妾本薄命人,憔悴安足道。 注释: 1. 江南秋月多:江南地区秋季的月亮特别明亮。 2. 江北秋风早:江北地区的秋天来得更早一些。 3. 不悲秋夜寒:虽然秋夜寒冷,但我并不悲伤。 4. 独悲客心老:我独自为离别而悲伤。 5. 昨夜梦魂中,见君颜色好:昨晚我在梦中,看到了你美丽的面容。 6. 妾本薄命人:我本是命运多舛的人
玉虫光薄钗头冷,秋雨秋风弦上紧。 译文:玉虫的光在薄薄发亮的钗头下显得更加寒冷,秋雨和秋风让琴弦紧绷。 注释:玉虫:古琴上的装饰,用玉石制成,发光。 十指踌躇凤不飞,蟪蛄声咽芙蓉醒。 译文:手指犹豫着无法弹奏,仿佛凤凰也因风而无法飞翔;蝉声低沉,荷花仿佛在梦中苏醒。 注释:蟪蛄:昆虫名,鸣声凄厉。 金徽无语歌未稳,相思满镜凋铅粉。 译文:金徽无声,歌声不稳,思念如铅粉一样满布镜子。 注释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征人对故乡的思念。 首句写关山秋景:关山之上草已枯黄,秋风萧瑟,戍楼上传来悲凉的笳声。“关山”,指边关;这里泛指边远险要之地。“秋草”“悲笳”,是典型的边地景物;秋风萧瑟,笳声悲凉,都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听不得”,是说无法忍受这种气氛,也表达了征人们内心的苦闷。 二、三两句写征人在月光下望着远处故乡的景象:明亮的月光照在征人身上,他抬头望去
斯园留别雷东甫正甫 鸡黍乐高会,行人多远思。策车当此别,前路复何之。涧水有归日,山云无尽时。板桥难竟度,心在绿杨枝。 译文: 我们在斯园里欢聚一堂,共同享受美食和欢乐的时光,彼此间的距离虽远却心心相印。今天,我即将告别你离开此地,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可能,让我不禁感到迷茫和不安。虽然涧水终将回归大海,山间的云雾也会逐渐散去,但此刻我心中的不舍之情如同这长满绿杨的板桥般难以跨越。 赏析:
诗句解释: 1. 君歌《梁甫吟》 - 这是引用自东汉末年的著名诗人曹操所作的《梁父吟》。"梁甫"是地名,而"吟"则表示吟唱。这里的"君"可能是对雷东甫的敬称。 2. 忽感别离心 - 忽然之间,诗人感到了一种与朋友分别的伤感心情。 3. 客子雨中望 - 这里"客子"指的是旅人或游子,"雨中望"则是在下雨的时候望着远方。 4. 春山云外深 - 春天的山峦在云雾之外显得更加深远和神秘。 5.
李祖训,取进台湾府学附生,光绪元年(1875)补廪生,光绪十二年(1886)取中岁贡。 光绪十九年(1893)任台湾府学训导。 日本统治后,先后于明治三十二年(1897)、明治三十四年(1899)登庸新竹办务署参事,并获台湾总督授佩绅章。 为「竹梅吟社」社员。 生卒年:1849-1908),字恢业,号警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