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泰是清代的诗人。
张宗泰(1750—1832),字登封,号筠岩,江苏甘泉人。他的生平经历了清朝的鼎盛和衰落,乾隆五十四年拔贡生,后历任天长、合肥教谕,并在公余之余从事著述工作。他的主要贡献在地方志修编方面,例如在天长修县志,并有《质疑删存》等著作流传下来。
张宗泰是清代的诗人。
张宗泰(1750—1832),字登封,号筠岩,江苏甘泉人。他的生平经历了清朝的鼎盛和衰落,乾隆五十四年拔贡生,后历任天长、合肥教谕,并在公余之余从事著述工作。他的主要贡献在地方志修编方面,例如在天长修县志,并有《质疑删存》等著作流传下来。
【注释】 吊禅陵次姚春木韵 荒榛郁郁锁苍烟,驻马山城望睪然。 千古何胜亡国恨,几人曾获令终年。 长官酹酒重阳节,牧竖高吟落照边。 疑冢阿瞒何处是,有怀休更问青天。 【赏析】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人杨基在吊禅陵时所作。吊禅陵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三国时东吴皇帝孙皓葬于此,称禅陵。作者在重阳节时登临吊禅陵,凭吊先朝遗踪,感慨颇多,因而写下了这首七律。诗的首联写景,颔联发议论,颈联叙事,尾联抒情
诗句解释 1 郦山山下路 - "郦山": 这是指的郦山道院所在的地理位置,郦山可能是一个地名或特定地点。 2. 仙居幽可寻 - "仙居"表示神仙居住的地方,而"幽可寻"意味着这个地方很隐蔽,不容易找到。 3. 万木环古观 - "万木环"描述周围树木众多,环绕着古老的道观;"古观"指的是道观本身,历史悠久。 4. 秋老犹阴森 - "秋老"表明季节已经转为秋季,"阴森"形容树木茂盛且阴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从诗中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精练的词句或句子,然后结合诗中作者的写作背景、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主题,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特点,最后写出自己的感受、看法或者评价
张宗泰是清代的诗人。 张宗泰(1750—1832),字登封,号筠岩,江苏甘泉人。他的生平经历了清朝的鼎盛和衰落,乾隆五十四年拔贡生,后历任天长、合肥教谕,并在公余之余从事著述工作。他的主要贡献在地方志修编方面,例如在天长修县志,并有《质疑删存》等著作流传下来
清代诗人常清,字梅伯,号复庄,别号大梅山民。 这位清浙江镇海人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道光十四年时考中举人。他不仅在诗词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还涉猎经史百家以及道藏、释典等各类典籍。常清的诗歌作品多以描绘自然风景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如其《寻梅》一诗中“闻说山头寺,春风到野梅”便展现了他对春天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张炯是清代著名诗人,字季和,号星斋,是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 张炯的诗作《途中杂咏》中,有“隔生仙骨本难如,幻迹流传属子虚。”这两句表达了他对于人生虚幻与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其中“隔生仙骨”可能指的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而“幻迹流传属子虚”则是指那些看似真实却无根无据的事物或经历,暗指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些批判态度。 张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都为理解其诗歌提供了重要视角
张宗泰是清代的诗人。 张宗泰(1750—1832),字登封,号筠岩,江苏甘泉人。他的生平经历了清朝的鼎盛和衰落,乾隆五十四年拔贡生,后历任天长、合肥教谕,并在公余之余从事著述工作。他的主要贡献在地方志修编方面,例如在天长修县志,并有《质疑删存》等著作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