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诗句解读与赏析: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翻译: 真正的菩提(智慧)并不是一棵树或一座台。
  • 注释: “菩提”在佛教中指的是觉悟或智慧,是通向觉悟的道路。此处强调了智慧并非外在的物质存在,而是心灵的觉悟。
  • 赏析: 这句话启示我们要认识到真正的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修行或物质追求来获取的,而是内心的领悟和觉醒。它鼓励我们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寻找内在的平静和智慧。
  1.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 翻译: 佛性总是保持着纯净无瑕的状态,哪里会有污垢?
  • 注释: “佛性”指的是佛教中众生都具有的一种不生不灭、清净圆满的本质。这句话表达了佛性本身是纯净无暇的,无需外求。
  • 赏析: 此句强调了内心世界的重要性,提醒我们不应过于关注外在的纷扰,而应专注于内心的清净和提升。
  1.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 翻译: 心可以看作是菩提(智慧)的树,身可以看作是明镜(清净)的台。
  • 注释: 将心比喻为菩提树,意味着心的觉悟如同树木一般生生不息,不断成长;将身比喻为明镜台则表明身体保持清明如镜,反映出内心的真实面貌。
  • 赏析: 这种比喻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强调了心灵的重要性和对外界的超然态度。
  1.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 翻译: 明镜原本就是清净的,哪里会有污垢?
  • 注释: 这里再次用明镜作为比喻,强调镜子本身是清透无暇的,不会沾染任何尘埃。
  • 赏析: 这一比喻再次提醒我们保持心灵的纯洁和清明,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翻译: 真正的菩提(智慧)本没有树,真正的明镜也并非台。
  • 注释: “菩提”和“明镜”都是象征性的词汇,代表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这句话否定了外在物质的存在,强调了内在精神的价值。
  • 赏析: 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表达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和对内在精神世界的珍视。
  1.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翻译: 本来就没有一样东西,哪里会有什么污染或灰尘?
  • 注释: 这是说,既然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污染和尘埃。
  • 赏析: 这个观点体现了佛教的空性思想,即一切皆为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也没有绝对的污染和洁净之分。
  1.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 翻译: 寻求菩提只需要内心探索,哪里需要去追求外在的玄妙?
  • 注释: “只向心觅”是指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察来寻找智慧。而“何劳向外求玄”则是说外在的事物并不决定我们的智慧,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觉醒和修行。
  • 赏析: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内省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认为智慧并非来自于外部,而是源于内心的体验和理解。
  1.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 翻译: 根据上述修行方法修行,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显现!
  • 注释: “西方”在佛教中特指阿弥陀佛的净土,代表着极乐世界或涅槃的境地。这句话鼓励人们按照上述修行方法去实践,并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最终的归宿。
  • 赏析: 这是对整个诗篇的总结和升华,鼓励读者以坚定的信念进行修行,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实现心灵的转变和终极的解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