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泛金菊,登高但忆秋。
归心随旅雁,万里在沧洲。
残照明天阙,孤砧隔御沟。
谁能思落帽,两鬓已添愁。

《九日长安作》

无酒泛金菊,登高但忆秋。

归心随旅雁,万里在沧洲。

残照明天阙,孤砧隔御沟。

谁能思落帽,两鬓已添愁。

注释:

  1. 无酒泛金菊:指没有喝酒赏菊花。泛,泛舟;菊,菊花,此处代指秋天的景物。
  2. 登高但忆秋:指登高时只是怀念秋天。但,只、仅仅;忆,思念;秋,秋季,此指秋天的景色和气候。
  3. 归心随旅雁:指归乡的心情随着迁徙的大雁一起飘荡。归心,指思乡之心;随,跟从;旅雁,迁徙的候鸟。
  4. 万里在沧洲:意谓自己远在万里之外的地方。沧州,泛指遥远的边地。
  5. 残照明天阙:残照,指夕阳的余晖;天阙,即皇宫的宫殿,这里借指京城长安。
  6. 孤砧隔御沟:孤砧,是古代一种敲击乐器,用以报时的器具,也指击钟报时的宫吏;隔,隔着;御沟,指京城附近的河流。
  7. 谁能思落帽:意思是有谁能像王粲一样思考到自己的头发已经掉落(比喻年老)。落帽之典出于东汉末年的祢衡,他因才华出众而受到曹操的赏识,后来曹操要收其为官,祢衡却因为不屈而拒绝。曹操为此感到遗憾,称他的才华“使君自有‘逸’令,小贼(指王粲)乃‘狂’生”。这里的“落帽”指的就是祢衡。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东汉末文学家。少与孔融、陈琳、徐干相友善,游学于颍川。建安初,举孝廉不行,投冀州司马刘岱。刘岱遣他作檄文,大受太祖器重。建安二年(197)为荆州别驾。后为袁术所留,不得复用,乃渡江东归曹操,授散骑常侍。曹丕即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死后追赠司隶校尉,封褒乡侯。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全诗情感深沉、细腻,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联“无酒泛金菊,登高但忆秋”,以无酒泛金菊起兴,表达了诗人在秋日登高时的孤独感。无酒则更显清冷,金菊则显得更加凄美,两者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而登高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只能面对秋日的景色。这两句虽然只是描绘了诗人的外在动作,但却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颔联“归心随旅雁,万里在沧洲”,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心,即思乡之心;旅雁,指迁徙的候鸟。这句诗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比作旅雁的飞翔,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而“万里在沧洲”,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远离家乡的无奈和哀伤。这两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还展现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颈联“残明照天阙,孤砧隔御沟”,以残明和孤砧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感。残明,即夕阳的余晖;天阙,即皇宫的宫殿;御沟,指京城附近的河流。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而“隔御沟”,则更加突出了诗人与家乡的距离感。
    尾联“谁能思落帽,两鬓已添愁”,则是对前两联的总结和升华。落帽之典来自祢衡的故事,而这里则是指自己年华老去,白发增多。这两联通过对比和衬托,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担忧和不安,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