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诗句输出: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译文输出: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 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
注释输出:
- “寒蛩”:指的是秋天的蟋蟀,因其叫声在寒冷的夜晚显得更加凄切而得名。这种声音常被用来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 “惊回千里梦”:形容因听到蟋蟀的叫声而从梦中惊醒,意味着梦境中的旅程遥远而漫长。这里的“千里”暗示了梦境的广阔和深远。
- “已三更”:表示时间已经很晚,接近深夜时分。这里的“三更”通常指夜里的某个时间段,具体的时间根据古代计时习惯有所不同,但在这个上下文中,它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夜晚的静谧。
- “起来独自绕阶行”:描述主人公在深夜醒来后的行为,即独自一人起身,沿着台阶慢慢行走。这个动作表达了孤独和沉思的情感。
- “人悄悄”:描绘了一个安静、无人打扰的场景,强调了周围环境的宁静和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这里的“悄悄”传达了一种悄无声息、隐秘的感觉。
- “帘外月胧明”:描绘了主人公透过帘子看到外面的月亮,尽管光线柔和却清晰可见的景象。这个景象既营造了一种朦胧美,也与前面的寂静氛围相呼应。
赏析输出:
这首词是岳飞在抗金前线的一次夜晚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上阕通过描写深夜的环境和主体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他的孤独感和不安。下阕则转向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反映了他对功名的追求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整体而言,这首词不仅展示了岳飞的英勇形象,也揭示了他在面对国家和个人困境时的矛盾心理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