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色娟娟,最宜雨沐风梳际。径幽香细。草滴青襟袂。
一日才无,便觉生尘态。轩窗外。数竿相对。不减王猷爱。
秀色娟娟,最宜雨沐风梳际。径幽香细。草滴青襟袂。
一日才无,便觉生尘态。轩窗外。数竿相对。不减王猷爱。
注释:竹叶纤细柔美,最适宜在雨后、微风中沐浴。小路幽深,竹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仿佛是绿色的衣襟和袖子沾湿了一般。一天没有见到它,就觉得有些生疏和尘世的气息。打开窗户往外看,几根竹子相对而生,与王献之爱竹的心情不相上下。
赏析:
“秀色娟娟”形容竹叶的柔美,“最宜雨沐风梳际”则描绘了竹叶在雨中的清新,以及风吹过时摇曳的姿态。这里的“雨沐风梳”既指自然之美,也暗示了人的心境,即在大自然的滋润下,人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径幽香细”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香气,“草滴青襟袂”则形象地描绘了微风吹过,草叶沾水的样子,如同人的衣袖沾染了绿色。这些细节都让人感到清新脱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一日才无,便觉生尘态”表达了一种对尘世的厌倦和向往清静的情感。这句话意味着一旦没有了这种清新的自然气息,人们就会觉得生活变得乏味和污浊。这种情感贯穿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珍视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轩窗外。数竿相对”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他喜欢站在窗前,欣赏那些随风摇曳的竹子,感受它们的生命力。同时,这也象征着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追求自由、独立,不受世俗束缚。
“不减王猷爱”则是对前句的进一步强调。王献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非常喜爱竹子,并将其比作自己的知己。这里的“不减王猷爱”就是表达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甚至超过了王献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它也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