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古城头去。正高秋、霜晴木落,路通洲渚。欲问紫髯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巫觋去、久无箫鼓。霸业荒凉遗堞坠,但苍崖、日阅征帆渡。兴与废,几今古。
夕阳细草空凝伫。试追思、当时子敬,用心良误。要约刘郎铜雀醉,底事遽争荆楚。遂但见、吴蜀烽举。致使五官伸脚睡,唤诸儿、昼取长陵土。遗此恨,欲谁语。

吊古城头去。正高秋、霜晴木落,路通洲渚。欲问紫髯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巫觋去、久无箫鼓。霸业荒凉遗堞坠,但苍崖、日阅征帆渡。兴与废,几今古。

注释:在秋季的晴天里,霜气和阳光使树木凋零,通往江中的小岛的道路已经开通。想要探询那曾经拥有紫红色胡须的人,如何划分天下霸业,只剩下一片荒废的祠堂和缭绕的烟雾树影。巫师和神婆们早已消失不见,不再吹奏箫声鼓乐。那些曾经雄霸天下的人,现在只剩下了残破的城墙,任由人们在上面行走。那些曾经雄霸天下的人,现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吴、蜀两国的战火再次点燃。这使得那些曾经雄霸天下的人,不得不放下他们手中的长剑,去挖取楚国的陵墓。留下这样的遗憾,有谁能够诉说呢?

译文:

我来到这个被历史遗忘的地方,秋天的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树叶已经飘落一地。通向江中的小岛的道路已然开通。我想询问当年那位拥有紫色胡须的人是如何分割天下的霸业,但只剩下一片荒废的祠堂和缭乱的烟雾树影。那些巫师和神婆们都已离去,不再吹奏箫声鼓乐。那些曾经雄霸天下的人,现在的遗迹只能看到残破的城墙,任由人们在上面行走。那些曾经雄霸天下的人,只能拿起他们的长剑去挖取楚灵王的陵墓。留下这样遗憾的事情,又有谁能为我诉说呢?

赏析:

《石城吊古》是一首怀古词,词人借登临石城之机,抒发对前朝旧事的追忆,感慨人生沧桑,世事变迁。

上片开头三句写登上石城所见景色。首句点明登城时间是深秋,时值霜天晴朗之日。“霜晴”二字既点出了季节,又渲染了气氛。次句以“路通洲渚”承之,言石城之上可望江中洲渚,这是登城远眺所得之景。第三句“欲问紫髯分鼎事”一句,是词人登高所思之事,意谓想探究当年曹操分定天下霸业的往事。“紫髯”,指曹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操)容貌瘦削有豺虎之志。”这里用“紫髯”代称曹操。“紫髯”二字既形容其外貌,又暗示其人非比寻常。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典实。“紫髯”一词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曹)孟德(操)常服紫褠,隐肌肉之间。”曹操因“紫髯”(即紫色胡须)而闻名于世,故云“欲问紫髯分鼎事”。这一句为全词之眼,以下都是由此生发而来。

下片开头三句写登城所见景象。“荒祠”指孙权曾驻军屯兵过的石头城上的东吴神庙。“烟树”,指祠庙周围缭绕的雾霭树荫。“巫觋去、久无箫鼓”,言自从东吴政权衰落之后,那些巫师神婆都已离开此地,不再吹奏箫鼓之声。“霸业荒凉遗堞坠”,“霸业”,指东吴的辉煌事业;“遗堞”,指残留在城上的矮墙。言东吴王朝的辉煌事业已经衰败不堪,只留下一些残破的矮墙。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由“荒祠烟树”引出“巫觋去、久无箫鼓”,进一步写东吴的衰亡。

过片两句写登城所见景物。“苍崖”,指石城山上险峻的峭壁。“日阅征帆渡”,言太阳每天照看着无数船只在江面上往来渡越。征帆,泛指南方各地的商船;征,通“征”,泛指南方。此言石城中山险峻,日日可见船只来来往往,渡越江面。此句化用杜甫《后出塞五首·其四》诗中“遥怜马尾戍,曾见征蓬转”句意,以“征帆”暗喻南人的船队。言石城之上,日日可以看见南人船队来来往往渡越长江。这一句承上“日阅征帆渡”而来,从“霸业荒凉遗堞坠”引出,言东吴王朝的基业已不复存在;再从“霸业荒凉遗堞坠”引出“苍崖”,言石城山上峭壁依旧巍然不动。这一句写石城的险要形势依然如昔,但昔日的辉煌业已消逝。

最后两句写登城所见景象。“兴与废”,指东吴的兴衰;“今古”,指东吴的古今。“几今古”,言今日的石城同往日的石城一样,都经历过兴盛和衰败。“几今古”,犹言“几经今古”。此言石城的今昔盛衰,正如历史的兴衰一样。“几今古”三字,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收束总结,又是对整个词作主题的高度概括。

本篇上片着重写登城所见之景和所思之事,下片则主要描写登城所见景物,并由此引发对历史的联想,表达对往昔英雄功业的无限感慨。全词语言凝炼,意境深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