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馀生矣,纵齐倾钱塘潮水,奇羞难洗。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耻说与,冲门墙茨。亲见桑中遗芍药,假作痴聋耳。姑忍辱,毋多事。

匈奴未灭家何恃?且由他,莺莺燕燕,私欢弥子。留取吴钩拚大敌,宝剑岂能轻试?歼小丑,自然容易。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倘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再驱雉。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然后是译文,最后是赏析。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忧患馀生矣,纵齐倾钱塘潮水,奇羞难洗。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耻说与,冲门墙茨。亲见桑中遗芍药,假作痴聋耳。姑忍辱,毋多事。    

译文:
我忧患余生,即使齐国倾尽钱塘潮水般的财富,我的耻辱也无法洗净。我想返回江东,却无脸面对世人,只能苟且偷生。我耻于向那些看重门第的人谈论此事。亲眼见到桑间女子遗留下来的芍药,我假装耳聋。暂且忍受屈辱,不要去惹是生非。

赏析:
首联“忧患馀生矣,纵齐倾钱塘潮水,奇羞难洗。”表达了诗人因忧患余生而感到耻辱的心情。这里的“忧患”可能指的是国家或个人面临的重大困境或灾难,而“馀生”则意味着在困境中挣扎求生。尽管齐国倾尽钱财来拯救自己,但这份荣耀和耻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即使有如此多的财富,也难以洗去这份耻辱。
“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想要回到江东,却无法面对世人,只能像一条拖着尾巴的乌龟一样苟延残喘。这种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羞愧。他不愿意向看重门第的人谈论此事,因为这会暴露他的耻辱。但他又不得不面对这一切,因为他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
“耻说与,冲门墙茨。”这句诗表明诗人不愿意向任何人诉说自己的耻辱,因为这样做只会让自己更加难堪。他宁愿选择沉默,也不愿让这份耻辱成为别人议论的话题。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保护。
接下来的“亲见桑中遗芍药,假作痴聋耳”,则是诗人对那些只顾自己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亲眼看到桑间女子遗留下来的芍药,却假装耳聋,不去理会这些事。这种行为无疑是虚伪的,也是让人厌恶的。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那些只顾自己利益的人的态度和看法。
“姑忍辱,毋多事。”这句诗再次强调了诗人的决心。他决定忍耐屈辱,不去惹是生非。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也是他对现实的妥协。然而,他也明白这种妥协并不是长久之计,只是暂时的逃避。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挣扎、无奈和痛苦。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责任和个人尊严的关注和追求。这种情感和态度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