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元城、一生清峭,南都高卧坚壁。留耕便是元城样,何肯枉吾寻尺。曾直笔。说社稷安危,屡叩龙墀额。明时逐客。却惠顾丹山,来持翠节,对此一湾碧。
澄清暇,无奈登临有癖。梅山时访仙迹。神仙偏喜公心事,一见莞然前席。闲不得。有先见蓍龟,消得君王忆。天阍不隔。要济险孤舟,支倾一柱,公外向谁觅。

摸鱼儿 · 闽漕王幼学作碧湾丹嶂堂,歌此词,以墨本见寄,依韵和之

【注释】:

  1. 元城:指北宋诗人范仲淹。
  2. 社稷(jiè)安危:国家的安危。
  3. 逐客:被贬谪的官员。
  4. 惠顾:照顾到。
  5. 仙迹:仙人留下的踪迹。
  6. 先见:预先看到。
  7. 天阍(hún):皇宫的门。
  8. 济险孤舟:渡过危险的河流。
  9. 支倾一柱:支撑着一根柱子。

【赏析】:
这首词是王幼学为闽漕王幼学的丹嶂堂所作,王幼学在词中赞扬了王幼学一生清峭,南都高卧坚壁,留耕便是元城样,何肯枉吾寻尺;又说他多次叩龙墀额,明时逐客,却惠顾丹山,来持翠节,对此一湾碧。表达了对王幼学的高度赞扬和敬仰之情。

全词可分为三部分。开头两句,写王幼学一生清峭,南都高卧坚壁。”留耕便是元城样,何肯枉吾寻尺”,王幼学宁愿留在田间耕种也不愿意去做官,他的这种清峭性格与范仲淹相似。接下来两句,写王幼学为国家社稷安危而担忧,曾多次叩龙墀额。”说社稷安危,屡叩龙墀额”,王幼学为国家的安危而忧心忡忡,他多次向皇帝请求关注国家的安危。

接下来两句,写王幼学喜欢神仙之事,常常去访仙访迹。”神仙偏喜公心事,一见莞然前席”,王幼学对神仙之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常常与神仙交流心得,得到神仙的赞赏。最后两句,写王幼学要济险渡危难,他支持着一根柱子来渡过危险的河流。”要济险孤舟,支倾一柱,公外向谁觅”,王幼学要帮助他人渡过危险,他用一根柱子支撑着自己来渡过困难的河流,他愿意帮助他人度过难关。

整首词通过对王幼学的形象塑造,表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热爱,以及对神仙之事的好奇和兴趣。同时,通过赞美王幼学的行为,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钦佩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