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此身何计是,翠微深处柴扉。即今双鬓已如丝。虚名将底用,真意在鸱夷。
治国无谋归去好,衡门犹可栖迟。不妨沉醉典春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注释】
乱后:指安史之乱以后。此身何计是:此身(即作者的身世、处境)该怎么办呢?
翠微深处:翠微山中,这里用来形容隐居之地的清幽。柴扉:门上的柴草。柴门,简陋的门户。
即今:现在。双鬓:双眉,借指人的两鬓,这里指年纪。已如丝:像蚕丝一样白了。
虚名:空有的美名。将底用:有什么用呢。真意在鸱夷:真情实意为归隐。鸱夷,古代传说中吴王夫差败亡时,他的大臣范蠡把他的钱财都装到鸱夷里,随水而去,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鸱夷子皮,也用来借指富足的人家。
治国无谋归去好:国家政治没有谋略,归隐是最好的事情。衡门:横木为门,表示简陋的住宅。犹可栖迟:仍然可以栖息。
醉典春衣:沉醉于春天的景色之中,尽情地享受着春天。典,借代穿。
人生行乐耳:人生在世上,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行乐,游玩,享乐。须富贵何时: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富贵呢?
【赏析】
《临江仙·其二》是北宋诗人苏轼的词作。这首词是作者在晚年退居黄州期间写的,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词意境高远,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上片写自己退隐后的心境。“乱后此身何计是”一句,表达了自己面对乱世时所感到的迷茫和无助。“即今双鬓已如丝”则进一步描述了自己的老态和岁月的无情。
下片抒发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喜爱。“治国无谋归去好”,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的失望和厌倦,认为自己归隐是最好的选择。“衡门犹可栖迟”则描绘了自己隐居的住所,虽然简陋,但依然可以享受到宁静的生活。“不妨沉醉典春衣”则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的美好景色的喜爱,沉醉于其中,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的欢乐。
整首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