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穴玲珑几度秋,簪峰高插耸鳌头。
化人旧有阿罗汉,喜客今逢老比丘。
石罅日闻甘露滴,山间时见庆云浮。
灵岩特为南乡设,从此生贤继不休。
【注释】
九里:即九里岩。在今江西九江市西郊。岩高九丈,岩石玲珑秀丽,有“小庐山”之称。
簪峰:山顶形如簪尖,因山石似簪而名。耸鳌头:山峰耸立如巨鳌首,故称。鳌为海中的大鱼,传说能托起陆地,此处比喻山峰之高大。
化人:佛家称已觉悟、已得度者为化人。阿罗汉:又称阿罗汉果位,指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菩萨境界的人。
老比丘:对僧人的尊称。
石罅:岩隙或山缝。甘露滴:佛教语,指佛经中说佛祖所降下之甘霖(甘露,甜的水),喻佛法如甘露般滋润人心。庆云浮:佛家语,指祥云。
灵岩:指九里岩。南乡:指南方。
生贤:出生贤才。此指修行有成者。继不休:不断,没有止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通过对九里岩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佛教净土世界的向往和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首联“岩穴玲珑几度秋,簪峰高插耸鳌头。”描写了九里岩的景色,诗人通过“玲珑”、“簪峰”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九里岩的山势峭拔、形态各异的特点,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耸鳌头”一词更是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山峰比作巨鳌的首部,生动地表现了山峰之高大。
颔联“化人旧有阿罗汉,喜客今逢老比丘。”则进一步赞美了九里岩的人文景观。这里,诗人用“阿罗汉”、“老比丘”等词语来指代那些已经觉悟、已得度者的修行者。通过对这些人的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以及对修行有成者的敬仰之情。
颈联“石罅日闻甘露滴,山间时见庆云浮。”则进一步描绘了九里岩的自然景观。诗人通过对“石罅”、“甘露滴”、“庆云浮”等词语的运用,形象地展现了九里岩的神秘莫测和宁静祥和的氛围。这些自然景物都如同佛家的法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尾联“灵岩特为南乡设,从此生贤继不休。”则是诗人对于九里岩的祝愿和期许。他认为九里岩就是专为南方而来的圣地,因此他希望所有的修行者都能在这里得到佛法的指引和帮助,从而不断追求真理,最终成就佛果。这一愿望寄托了诗人对修行之路的深深向往和坚定信念。
整首诗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广阔,既展现了九里岩的自然美景,又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崇拜和对修行者的祝福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