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栾金碧,婀娜蓬莱,游云不蘸芳洲。露柳霜莲,十分点缀成秋。新弯画眉未稳,似含羞、低护墙头。愁送远,驻西台车马,共惜临流。
知道池亭多宴,掩庭花、长是惊落秦讴。腻粉阑干,犹闻凭袖香留。输他翠涟拍甃,瞰新妆、时浸明眸。帘半卷,带黄花、人在小楼。
【注释】:
檀栾金碧:用金碧形容池亭的美。婀娜蓬莱:指蓬莱山景色优美,婀娜多姿。游云:飘浮的云彩。芳洲:美丽的小洲。露柳霜莲:露水洒在刚折下来的柳叶上,像霜一样晶莹,莲花含露开放,像霜一样洁白。十分点缀成秋:用各种景物来衬托秋天的气氛。新弯画眉未稳:刚画好的眉毛还不固定。似含羞、低护墙头:好像害羞似的低头保护着围墙。愁送远,驻西台车马,共惜临流:愁绪满怀地送客人远行,留住西边台上的车马,共同爱惜流水。知道:懂得。掩庭花:遮住庭院里的花朵。惊落秦讴:《诗经》中《秦风·蒹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句子。“蒹葭”是芦苇,秦地多芦苇,故称。《诗经》中的这两句诗被用来比喻词人送别的情事。长是:总是,经常。惊落秦讴:这里借指词人送别时的情景,即常使人感到凄然。腻粉阑干:涂了腻粉的栏杆。凭袖香留:手摸衣袖上香气还在。输他:让他。翠涟拍甃(zhòu):绿波荡漾拍打着石阶。瞰新妆:看新妆照镜的人。明眸:明亮的眼睛。帘半卷,带黄花、人在小楼:窗帘半卷着,看见楼上有菊花盛开。
【赏析】:
此词为作者与友人饯别的作品。
上片写离别之景。起首三句写景,先从池亭的壮丽景象写起。“檀栾金碧”,形容池亭的建筑美如金色碧玉一般;“婀娜蓬莱”,形容池亭的美丽如蓬莱仙岛那样婀娜多姿。接着描写池亭周围的景色。“游云不蘸芳洲”,是说池亭周围飘浮的白云不触及到芳洲;“露柳霜莲”,是说池畔的柳枝和莲花沾满了露水,像雪白的霜一样晶莹。“十分点缀”四句则进一步描写池亭周围环境的美好。“新弯画眉未稳”,“新弯”即刚刚画好的眉毛尚未固定好;“似含羞、低护墙头”,意思是仿佛羞涩似的,低着头来保护围墙;“愁送远”,是因为离情而感到忧伤;“共惜临流”,则是因为担心别离而不忍离去。“知道池亭多宴”二句写宴席上的情景。“知道池亭多宴”,说明池亭里常常举行宴席;“掩庭花”,是说把庭院里开得正盛的花都遮住了;“长是惊落秦讴”,是说这些宴会经常使人们感到凄凉,就好像是《诗经·秦风·蒹葭》中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象一样。“长是惊落秦讴”四句,既写出了宴席上的热闹,也表现了作者送别时的伤感之情。“知池亭多宴”一句,既是对上片开头的“声声慢”“檀栾金碧”、“婀娜蓬莱”的回应,也是下片的开端,起到过渡作用,使这首词上下呼应,浑然一体。
下片写送别之情。开头两句,点明题意,交代送别的地点。“知道池亭多宴”,可知这是在池亭举行的饯别筵席;“掩庭花”、“惊落秦讴”,可见宴会上欢声笑语不断,歌声不绝于耳,但同时也使人感伤不已。“长是”句承接上文,由宴席上的热闹气氛引出送别的场景:“愁送远”四句,是写送别时的情景。“愁送远”,是说因送别而忧愁;“驻西台车马”,是说挽留西台车上的人马不要回去;“共惜临流”,是指舍不得离开眼前的流水,希望它能够陪伴自己度过余生。“知道池亭多宴,掩庭花、长是惊落秦讴”几句,是说宴席上欢声笑语不断,歌声不绝于耳,但同时也使人感伤不已。“长是”句承接上文,由宴席上的热闹气氛引出送别的场景。
写送别时的情景。“帘半卷,带黄花、人在小楼”三句,是说在送别的时刻,隔着帘子看见楼上有菊花盛开。“帘半卷”是说将帘子微微卷起一点;“人”字,是说看见楼上有人;“带黄花”三句,是说看到楼上有盛开的菊花。这几句虽然写得较为含蓄,但也透露出送别的双方依依不舍之情。“帘半卷,带黄花、人在小楼”,既是对前两首词中写送别时帘儿半卷、人去楼空等情景的再现,同时又是全词的结笔,使这首词的结尾显得格外委婉含蓄,余韵悠长,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