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归东里我西州。枫荻楚天秋。乌樯转首,暮云江树,落日沙头。
瞿唐此去风涛恶,宁愿贾胡留。明年春晚,松江笠泽,归约追游。

【注释】

公归东里我西州:你回到故乡,我在异地。

眼儿媚:唐教坊曲名。又名“小庭花”。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此词为送别之作。

和八窗叔韵送之:应友人的要求而写这首词。

公:指友人。公,对人的尊称,犹言您。

东里:指家乡。

西州:指自己现在居住的地方。

瞿唐:指瞿塘峡。在今四川奉节县东。

松江、笠泽:都是古地名。松江在今上海,笠泽在今苏州。

【译文】

你回到了故乡,而我则在异乡。秋日的楚天中,枫叶荻花显得格外凄凉萧索。船帆在夕阳下远去,江边的树林仿佛被暮云笼罩。瞿塘峡上风浪汹涌,宁愿滞留他乡,也不愿随您离去。明年春天,当春风又起时,我会到松江或笠泽,与您相约再游。

【赏析】

《眼儿媚·和八窗叔韵送之》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词中抒发了对友人归去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了自己渴望早日与友人重逢的愿望。全词情真意切,婉转而多姿。

词的上阕开头“公归东里我西州”,直点出离别的主题:“眼儿媚·和八窗叔韵送之”是苏轼赠给八窗叔的词,“我西州”、“公东里”,点明了地点;“我西州”、“公东里”,表明了两人离别的地点,同时暗示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眼儿媚”,这是词牌名。“和八窗叔韵送之”说明这是一首送别之作,作者应友人之求,挥毫写下了这首词。

“眼儿媚”一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此词为送别之作。上阕首句即点明题目:“眼儿媚·和八窗叔韵送之”。次句“公归东里我西州”即点明送别的地点:“公归东里我西州”。次句“公归东里我西州”即点明送别的地点:“公归东里我西州”,说明是分别之地,“眼儿媚”一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此词为送别之作。

“眼儿媚”一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此词为送别之作。“眼儿媚”一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此词为送别之作。

上阕“眼儿媚·和八窗叔韵送之”,由词牌定格,但内容却不是一般的送别词,而是借送别以抒怀。“公归东里我西州”,点出题面,表明了两人离别的地点,同时暗示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下阕开头二句“瞿唐此去风涛恶,宁愿贾胡留。”直接点出送别的原因,即由于瞿唐峡的凶险,诗人宁愿让友人留下。“宁愿贾胡留”一句化用《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汉朝时,汉武帝欲开疆拓土,派使者通西南夷,并令张骞出使匈奴,说匈奴王单于曰:“天子每事皆先关喻单于,然后遣之,常有好语赏赐赐之。”于是匈奴愿意和汉朝结为兄弟之国。后来汉朝使者到达南越,南越王要求得到武帝赏赐的财物和美女,并请汉使入城。张骞说:“天子亡(无)用(赠送)财物、美人,幸(希望)大王自爱,有福,不劳皇上远索(寻访)。”南越王说:“吾非贵贿,然今欲取汉贾人以为质,何以?”张骞说:“天子(皇帝)好(希望)蛮夷之人积财物以市(买)贱恶物,故委(寄放)吏(使者)以市(买)物,蛮夷君长安得无以?汉弗予(不给),汉亦无求(没有要求)。今蛮夷大侵,臣侧身以入臣关,不敢动摇前指(指南越王)。且夫(况且)蛮夷之商大中(重厚、富足),蛮夷君长岂肯入贡?陛下何不使人往令(告谕)召蛮夷邪?”南越王说:“诺。”乃遣两越人伏道属(从旁小路跟随)张骞谒见单于。单于见骞,顾笑其陋(鄙陋),不为礼,骞因复(再次)谢病归(返回)长安。

这几句意思是:瞿塘峡一带形势险要,水路危险难行,所以诗人宁愿让他留下。下阕“明年春色归时会,松江笠泽更追寻。”两句是写来年的约定。

“明年春色归时会,松江笠泽更追寻”,是盼望来年春天时与友人相会的诺言。

此词虽为送别之作,但并无多少伤感之情。全篇写得婉转多姿、情真意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