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调护,岁寒枝、都把苍苔封了。茅舍疏篱江上路,清夜月高山小。摸索应知,曹刘沈谢,何况霜天晓。芬芳一世,料君长被花恼。
惆怅立马行人,一枝最爱,竹外横斜好。我向东邻曾醉里,唤起诗家二老。拄杖而今,婆娑雪里,又识商山皓。请君置酒,看渠与我倾倒。
这首诗是宋朝词人苏轼的《念奴娇·咏梅》。以下是诗句的翻译和注释:
是谁调护,岁寒枝、都把苍苔封了。茅舍疏篱江上路,清夜月高山小。
摸索应知,曹刘沈谢,何况霜天晓。芬芳一世,料君长被花恼。
惆怅立马行人,一枝最爱,竹外横斜好。我向东邻曾醉里,唤起诗家二老。
拄杖而今,婆娑雪里,又识商山皓。请君置酒,看渠与我倾倒。
译文
是谁精心照料着梅花呢?它已经将苍翠的苔藓全部清理干净了。在江边的茅草屋边或疏落的篱笆旁,清冷的夜晚下,月亮显得格外明亮,而高山则显得格外渺小。轻轻触摸梅花,可以知道曹植、刘桢、沈约和谢灵运这样的文人雅士,更不用说霜天清晨了。梅花散发着香气,一生都被花朵所困扰。
我站在马路边,看着梅花,心中充满了惆怅。这梅花最让我喜爱,它在竹丛外面斜斜地生长,非常迷人。我曾与我的邻居一同沉醉过,那时唤起了两位诗人,现在他们都老了。现在我拄着拐杖,在雪地里漫步,又遇到了商山四皓这样的隐士。请你为我准备一杯酒,让我们一起畅饮吧。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对梅花的赞美之作,通过描绘梅花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特质,表达了作者对其独特的喜爱和崇敬之情。
1. 第一句”是谁调护,岁寒枝、都把苍苔封了”
- 关键词解释:岁寒枝、苍苔封了
- 赏析:这句描述的是梅花在寒冷的环境下依然坚韧地生长,用”岁寒”来比喻其坚强的品质,用”把苍苔封了”形象地描绘出梅花枝上覆盖了苔藓。这不仅体现了梅花不怕严寒、顽强生存的精神,也暗含了作者对人生困境中坚守原则和信念的情感共鸣。
2. 第二句”茅舍疏篱江上路,清夜月高山小”
- 关键词解释:茅舍疏篱、清夜月高、高山小
- 赏析:这句通过描写环境,进一步衬托了梅花的孤傲高洁,以及它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茅舍疏篱江上路”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画面,”清夜月高”与”高山小”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梅花的坚韧,也展现了它的高洁。
3. 第三句”摸索应知,曹刘沈谢,何况霜天晓”
- 关键词解释:摸索应知、曹刘沈谢、霜天晓
- 赏析: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品质的认可和赞赏。”曹刘沈谢”指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曹植、刘桢、沈约和谢灵运,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在这里,作者用梅花与这些文人相提并论,表明了自己对梅花的高度评价和敬意。同时,”何况霜天晓”也暗示了梅花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其本色,更显其不凡。
4. 第四句”芬芳一世,料君长被花恼”
- 关键词解释:芬芳一世、花恼
- 赏析:这句表达了梅花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芬芳一世”意味着梅花散发出持久而迷人的香气,”料君长被花恼”则是说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会被这种香气所吸引,难以自拔。这既体现了梅花的吸引力,也暗指了梅花的高洁品质和坚韧精神。
5. 第五句”惆怅立马行人,一枝最爱,竹外横斜好”
- 关键词解释:惆怅、立马行人、竹外横斜好
- 赏析:这句描绘了作者独自行走在雪中,欣赏着梅花的美景。”惆怅”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而”竹外横斜好”则形容了梅花在风雪中的挺拔姿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里的梅花不仅美丽动人,还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与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
6. 第六句”我向东邻曾醉里,唤起诗家二老”
- 关键词解释:东邻、诗家二老
- 赏析:这句回忆了与邻居共同饮酒作诗的美好时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唤起诗家二老”暗示了当时有两位诗人在场,他们或许为这次聚会增添了不少乐趣。这句诗不仅展现了梅花与文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7. 第七句”拄杖而今,婆娑雪里,又识商山皓”
- 关键词解释:拄杖、商山皓
- 赏析:最后一句是整首词的高潮,也是对梅花精神的升华。”拄杖而今”意味着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保持着坚韧的品质;”婆娑雪里”描绘了作者在雪中行走的情景,形象地展现了他的坚毅和从容;”又识商山皓”则是说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作者再次见到了隐居生活的商山四皓,这既是对他人生的回顾和感慨,也是对梅花精神的赞美和传承。
这首词通过对梅花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哲学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