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傍边,山尽处。唤取云来,共我山头住。分得一江风共雨。满院芙蓉,更听红妆舞。
趁霜晴,闲独步。那里烟村,有个梅花树。小径斜穿来又去。醉后知他,有甚青云路。

《苏幕遮》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诗人情感的宋代诗作,出自周紫芝之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切感悟,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追求。下面将逐一解读这首诗,并分析其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
    水傍边,山尽处。唤取云来,共我山头住。分得一江风共雨。满院芙蓉,更听红妆舞。
  • 译文
    水边,山边。邀请云彩,与我一同居住在山巅。共享一江的风和雨。满院的芙蓉花,伴随着红妆舞动。
  • 注释
    水傍边:靠近水的一边。
    山尽处:山的尽头。
    唤取云来:召唤云朵降临。
    共我山头住:与我一同住在山顶。
    分得一江风共雨:共同享受一江的风和雨。
    满院芙蓉:满院都是芙蓉花。
    红妆舞:红色的装扮在舞动中。
  1. 赏析
  •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歌开篇即以“水傍边,山尽处”勾勒出一幅宁静的自然画卷,通过“唤取云来,共我山头住”展现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 情感表达的深度:诗句“分得一江风共雨”不仅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 意象的艺术性:“满院芙蓉,更听红妆舞”利用荷花与芙蓉花的意象,增添了诗意与美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繁华。
  1. 诗歌结构分析
  • 起承转合:整首诗从描述自然的美景开始,逐渐过渡到个人情感的抒发,最后回归于对自然美的赞美与珍惜。
  • 韵律与节奏:诗歌采用四句一循环的结构,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明快而富有变化,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1. 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
  • 山水情怀:在传统文化中,山水常常象征着理想中的生活环境,而诗中的“山尽处”和“水傍边”,则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 自然与人的关系:诗中的自然景观不仅仅是客观的存在,更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苏幕遮》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抒发与对生活态度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