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乌兔。正茫茫、相催无定,只恁东生西没,半均寒暑。昨见花红柳绿,处处林茂。又睹霜前篱畔,菊散馀香,看看又还秋暮。
忍思虑。念古往贤愚,终归何处。争似高堂,日夜笙歌齐举。选甚连宵彻昼,再三留住。待拟沉醉扶上马,怎生向、主人未肯交去。
【诗句释义】
嗟叹乌兔,时间匆匆,东升西落,岁月无休止地流逝。昨日看到花开红艳、柳树青翠,到处林木葱茏茂盛。又见到霜降时篱笆旁菊花散出芳香,秋天就要结束了。
忍受相思的煎熬,想到古今贤人与愚人的归宿,最终都归何处?哪像高堂上,日夜笙歌齐举,选连宵彻昼,再三留住我。我想在醉后扶上马走,怎生向主人未肯交去。
【译文】
感叹时光飞逝,乌兔交替,日月无踪,只听得它东奔西跑,岁月如梭。昔日花红柳绿,到处是茂密的林木,如今却只见到霜降时节篱边菊花散出余香,秋风已至。
忍受着无尽的思念煎熬,想起古往今来的圣贤和愚人,最终都是身不由己,不知去往何处。哪有像高堂之上那样,歌舞升平,通宵达旦,一再挽留你。我欲醉后扶你上马,怎奈主人不肯放行。
【赏析】
《留客住》是宋代词人张元干的一首送别词。全词以“乌兔”起兴,写时间的无情,时光荏苒,转眼之间又是一年秋暮,表达了词人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全词情感真挚而深沉,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远高洁,给人以美的享受。
“嗟乌兔。” 开篇即用“乌兔”起兴,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乌和兔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常被用来比喻时光。古人认为乌兔是昼夜不停、周而复始地运动的,因此常用来比喻时间的不断流逝。这里,词人借乌兔来表达自己对于时间的感慨,感叹时光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
“正茫茫、相催无定”,进一步描绘了时间的无常和流逝。这里的“茫茫”意味着无边无际,没有边际,突出了时间的无穷无尽;“相催无定”则强调了时间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两个词组共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和紧迫感,让人感到时间如同疾风骤雨般迅猛无比。
“只恁东生西没,半均寒暑。”接下来,词人进一步描述自己的感受。他感叹自己就像东生西没一样,无法把握时间的脚步。同时,他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是均匀的,无论春夏秋冬,都伴随着寒暑的更迭。这里的“恁”是对“如此”的口语化说法,更加贴近口语的表达方式。
“昨见花红柳绿,处处林茂。”接着,词人转而描述了眼前的景色。他看到花儿盛开,柳树绿叶繁茂,到处树木葱郁茂盛。这里的“花红柳绿”和“林茂”都是描写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词人在离别之际看到的美景。
“又睹霜前篱畔,菊散馀香,看看又还秋暮。”然而,美好的景色并没有持续多久。词人又看到了霜降临时篱笆旁的菊花散发出的芳香,但秋天即将结束。这里的“霜前篱畔”和“秋暮”分别描绘了秋季特有的景象,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词人在离别之际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忍思虑。念古往贤愚,终归何处。”词人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到了古今的贤人与愚人,他们的命运如何,最终都归于何处?这是一个关于人生归宿的哲学问题。在这里,词人通过对古代贤人与愚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争似高堂,日夜笙歌齐举。”然而,与那些贤人不同,高堂上的人们却能享受到日夜笙歌齐举的欢乐。这里的“高堂”指的是富贵人家或者权贵之地,象征着奢华和享乐。词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担忧和不安。
“选甚连宵彻昼,再三留住。”尽管如此,词人还是想继续停留在这里,不愿离去。这里的“连宵彻昼”形容时间之长,几乎整夜都在欢庆;“再三留住”则表达了词人对这种快乐的留恋和不舍。
“待拟沉醉扶上马,怎生向、主人未肯交去。”最后,词人打算在醉酒之后扶上马离开,但主人却不肯让他离去。这里的“待拟”表示打算去做某事;“怎生”则是疑问词,表示难以办到或无可奈何;“主人未肯交去”则是指主人不同意他离开。整个句子表达了词人想要离开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