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绡底。指槲窠、双栖锦鸟,吴侬未识,约略蛮乡生意。珠江有客归说,早觉格磔,钩辀来个里。黄茅瘴雨,傍船窗、频唤堕青衫泪。
惯穿翅。踯躅花边,林檎枝背。晓杜昏猿,相和一声声碎。莫怪慵听懊恼,便种兰条,也愁斑似你。动人怜处,算除非、翠馆瓣销沉水。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留客住·鹧鸪”中,“注释”“赏析”,然后依据诗句的内容进行赏析。
此词为留客之作。上片写鹧鸪之姿、色、性;下片则写其鸣声、动作、情意。全词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流畅,细腻传神,生动活泼。
鹧鸪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与离乡背井的游子联系在一起,如辛弃疾《鹧鸪天》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句,将鹧鸪比作自己思念故乡的心情。本词开篇即描写鹧鸪,“粉绡底。指槲窠、双栖锦鸟,吴侬未识,约略蛮乡生意。”粉红的羽毛像是绸缎一样光滑柔软。它停在树洞里,像锦鸟一样双飞双宿,而当地的吴侬(吴地人)却不知道这种鸟的存在,只是隐约感觉到这里有一种蛮荒荒凉的气息。接着词人描述了鹧鸪的生活习性,“珠江有客归说,早觉格磔,钩辀来个里。”在珠江一带,有人归来,说那里鹧鸪鸣叫时声音很尖厉,好像用钩形的东西拉动喉咙一样。
“黄茅瘴雨,傍船窗、频唤堕青衫泪。”黄茅草长满了整个江面,天气潮湿,阴冷得令人生寒。船上窗户旁,雨滴不断落下,打湿了青衣衫,让词人感到十分伤感。
下片词人继续描绘鹧鸪的生活场景,“惯穿翅。踯躅花边,林檎枝背。晓杜昏猿,相和一声声碎。”鹧鸪常常栖息在花丛中,啄食果实。它喜欢在林檎树上筑巢,黎明时分,鹧鸪就出来觅食。傍晚时分,鹧鸪又回到了巢穴中休息。鹧鸪的叫声清脆悦耳,如同杜鹃啼鸣,让人听了心烦意乱。
最后两句“莫怪慵听懊恼,便种兰条,也愁斑似你。动人怜处,算除非、翠馆瓣销沉水。”不要责怪鹧鸪鸣叫得如此吵闹,就像种下兰花那样,虽然会有些烦恼,但总比被鹧鸪的叫声打扰好。如果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怜悯,那就只有鹧鸪了。因为鹧鸪的声音凄婉动人,所以人们才会对它产生怜惜之情。
【答案】
鹧鸪:
粉绡底。指槲窠、双栖锦鸟,吴侬未识,约略蛮乡生意。
译文:
鹧鸪停在树洞里,像锦鸟一样双飞双宿。当地吴侬(吴地人)不知其存在,只感觉蛮荒荒凉的气息。
鹧鸪生活在黄茅草长满的江面上,天气潮湿阴冷,雨滴打湿青衫,让人心生伤感。
鹧鸪常常栖息在花丛中,啄食果实。它喜欢在林檎树上筑巢,黎明时分出来觅食,傍晚时分回到巢穴中休息。
译文:
鹧鸪常常栖息在花丛中,啄食果实。它喜欢在林檎树上筑巢,黎明时分出来觅食,傍晚时分回到巢穴中休息。
译文:
不要责怪鹧鸪鸣叫得如此吵闹,就像种下兰花那样,虽然会有些烦恼,但总比被鹧鸪的叫声打扰好。
译文:
如果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怜悯,那就只有鹧鸪了。因为鹧鸪的声音凄婉动人,所以人们才会对它产生怜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