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爱清景风蛩。吟鞭醉帽,时度疏林,秋来政情味淡。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
渔村。望断衡门。芦荻浦、雁先闻。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蘋,凭高正千嶂黯。便无情到此也销魂。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

【注释】:

  1. 过秦淮:经过秦淮河。
  2. 迥潇洒:十分清静,毫无尘埃。
  3. 爱清景: 喜爱清新的景色。风蛩(qúng):蟋蟀。
  4. 吟鞭:指诗人挥动着马鞭在江边吟咏。醉帽:指酒气熏天的帽子。
  5. 政情味淡:指国运衰败、政事荒废,人民的生活贫苦。
  6. 烟水一重云:形容烟雾缭绕的水面上有层层云雾。
  7. 千古:千年,代指久远。行人:指往来的人。
  8. 芦荻(dí):芦草和荻草,一种植物。浦:河流。雁先闻:大雁最先知道秋来的消息,因为秋天来临了。
  9. 衡门:衡门之下,指简陋的居所。芦荻浦、雁先闻:都是借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慨。触目凄凉:眼前景象凄凉。红凋岸蓼(liào): 岸边蓼花变红,已经凋落。翠减汀蘋(píng):水中的浮萍也变浅,颜色变得暗淡了。
  10. 千嶂:千重山峰。黯:昏暗,这里指山色阴暗。便无情到此也销魂:意思是即使无情来到这里,也会因眼前的景色而感到惆怅伤感。
  11. 江月知人念远:月亮了解人的思念之情。上楼来照黄昏:登上高楼,看着落日的余晖映红了江面。

【译文】:
经过秦淮河,看见那里一片清旷的景象,没有任何尘埃。我喜欢这里的景色,风中的蟋蟀叫声让人感到清爽。我骑着马,戴着酒气蒸腾的帽子,不时地走过疏林。秋天来临了,国家的政治状况已经衰落,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种变化,仿佛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在其中。再往前走,是一片烟水蒙蒙的雾气和层层叠叠的云雾,这是古人留下的痕迹。千年以来,无数行人走过这里,他们的旧日愁绪应该都寄托在这无尽的山川之间了。
渔村远远地望见了,那片衡门下的芦荻和江上的雁群最先感受到了秋季的来临。看到眼前这凄惨的景象,就像岸边的蓼花一样凋零,水中的浮萍也显得更加暗淡。站在高高的山峰上,面对着深深的山谷,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哀伤。即使是无情之物,来到这里也会因眼前的景色而感到惆怅伤感。江中的月亮知道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它静静地升起,照亮了整个黄昏。

【赏析】:
本诗是一首描写秋日景色的作品,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描绘了秋夜秦淮河畔的自然风光和内心的感受。
首联“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描绘了诗人经过秦淮河的场景,表达了他对这片清旷之地的喜爱。他欣赏这里的景色,认为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是一个理想的休憩之地。
颔联“吟鞭醉帽,时度疏林,秋来政情味淡”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在秦淮河畔的情景。他手持马鞭,头戴带有酒气的帽子,不时地走过疏林,感受到深秋的气息。在这里,诗人感受到了国运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这种情感在他的诗句中得到了体现。
颈联“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则是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他看到了烟雾缭绕的水面上有层层云雾,这些景象让他想起了古代的人们曾经走过的道路。他的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怀念和感慨,认为他们的遗恨应该被后人理解和接受。
尾联“渔村。望断衡门。芦荻浦、雁先闻。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蘋,凭高正千嶂黯。便无情到此也销魂”则是对诗人自己情绪的描述。他在渔村里眺望远处的衡门,听到江上的大雁最先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他看到眼前的景象十分凄凉,岸边的蓼花变红但凋谢,水中的浮萍也变得暗淡无光。他站在高处,面对着千重的山峰,感到一种深深的哀伤。即使无情之物来到这里也会因眼前的景色而感到惆怅伤感。江中的月亮知道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它静静地升起,照亮了整个黄昏。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历史的思考。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