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入苍烟,戍楼吊古临无地。清霜初肃,鹰扬隼击,青霄凌厉。新雁声中,夕阳影里,千崖秋气。念东篱采菊,龙山落帽,风流在、尚堪继。
引满松醪径醉。诵坡仙、临漳宵济。茱萸细看,明年谁健,空悲身世。儿辈何知,更休说似,登山临水。那纷纷毁誉,耳边风过,我何曾记。

【注释】

九日次韵:即《九日次韵》诗,是作者在重阳节时写的一组七律诗中的第三首。苍烟:指青山。鹰扬隼击:像鹰隼一样矫健。青霄凌厉:直入高空,形容秋气高远、气势磅礴。

东篱:陶渊明的别号,这里泛指菊花。龙山落帽:相传晋代名士刘伶酒醉后,在山冈上脱帽大笑,被人称为“接引先生”。

【赏析】

《水龙吟·其三》是宋代词人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意境雄浑开阔,格调清新高逸,笔力遒健。

起句描写了一幅壮丽的秋色图,汉江之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与苍翠的山峦相汇合,形成一派浩瀚无涯的景象。“戍楼吊古临无地”一句,既写出了词人的悲慨之情,也写出了词人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怀念。“清霜初肃,鹰扬隼击,青霄凌厉。”三句以秋风劲吹为画面主体,用“鹰”“隼”比喻秋风,形象地描绘出了秋风劲吹的景象。“新雁声中,夕阳影里”,这两句则描绘出了一幅晚霞满天,大雁南飞的壮美景象。最后两句,词人以“千崖秋气”收束全篇,把整个词的意境推向高潮。

下片抒发词人对前贤的敬仰之情。“念东篱采菊,龙山落帽,风流在、尚堪继。”三句写东篱采菊和登临龙山的场景,词人以自己的高尚情操来继承前贤的精神风貌。“儿辈何知”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后人的担忧之情。“更休说似,登山临水。”二句则是词人对自己后人的嘱咐和期望。“那纷纷毁誉,耳边风过,我何曾记。”三句表达了词人面对毁誉不惊、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语言豪放、风格雄壮、意境雄浑、格调清新、感情激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