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魄一天涯。怨入芳华。可怜零血染烟霞。记得西风秋露冷,曾浼司花。
明月满窗纱。倦客思家。故宫春事与愁赊。冉冉断魂招不得,翠冷红斜。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借杜鹃花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与伤感之情。上片写杜鹃,下片写人。全词以“啼魄”起句,用“天涯”点题,并引出怨情;“可怜”四字为下文抒情蓄势。以下写杜鹃,“记得西风秋露冷”一句,既写景又见人,既写景又见情。下片写人,“倦客思家”一句,由花及人,由实而虚,虚实结合,意境浑然。最后两句,写杜鹃花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答案】
译文:
杜鹃啼哭声声悲切,哀伤的哭声直冲天涯。
它那怨恨的心情已进入芳华年岁,可怜它零落成血洒满烟霞。
记得当年秋风秋露寒气逼人,它曾恳求司花之神不要凋谢!
如今月光照进窗纱,使人感到心绪懒怠,思念家乡。
宫中的春天已经过去,但春日里的欢乐仍留在人们的心头。
杜鹃花啊,你冉冉地凋落,却召唤不到我的魂灵,
只见它一片翠绿,一片红花,在枝头摇曳。
赏析:①这首词以杜鹃啼叫起兴。“啼魄一天涯”,是说杜鹃的鸣叫直传到天边,其哀怨凄厉之声直贯天涯。词人以“啼魄”喻杜鹃的哀鸣,以“天涯”指其哀鸣传得极远,渲染了气氛,烘托出杜鹃的悲凉、凄苦之情怀。“怨入芳华”二句,是说杜鹃的哀鸣中充满了怨恨。“芳华”即美好的年华,此处指杜鹃的年华正盛。“可怜”是感叹词,表示惋惜和痛惜的感情。“零血染烟霞”,是说它的哀叫声把美丽的春色都染上了血的颜色,使大好春光蒙上了一层愁云惨雾。这两句写杜鹃的哀鸣声惊破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写出了杜鹃哀鸣时的悲怆之情。“记得西风秋露冷”,是说杜鹃哀鸣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西风秋露”是秋天特有的景象,也是杜鹃啼叫时的背景。这里不仅点明了杜鹃啼叫的时间,而且通过“秋露”这一细节描写来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曾浼司花”,是说它曾向司花之神祈求不要凋谢。“司花之神”指的是司管花朵的神,也即司管植物生长的神。“曾浼”就是请求。“司花之神”本是掌管一切花卉之神,这里却暗指自己,说自己曾恳求过神佛,希望不要让自己的生命像花儿一样凋谢。“可惜”“可怜”两个词语反复出现,突出了词人的悲哀之情。以上六句写鹃的哀鸣。“明月满窗纱”,承上启下,过渡到下片。“倦客思家”,是说词人是一个厌倦仕途的人,此时正处在异乡。“故宫春事”,指的是京城春天里的事情,即词人所经历的旧王朝的春事。“愁赊”二字说明词人此时正处在惆怅之中,心中充满了忧愁。“冉冉断魂招不得”,是说词人渴望能有一个知己朋友来安慰自己,但这种愿望却是难以实现的。“翠冷红斜”,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杜鹃花虽然还开着,但却失去了昔日的鲜艳,显得暗淡无光,只有那翠绿叶子还保持着一丝生机。而那红色的花朵也已枯萎,只剩下了一片片的败叶。词人看到这些情景,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身世遭遇。“翠冷红斜”,既是写景,又是隐喻自己的处境。“断魂招不得”,既表达了词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也透露出他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下片转入人,由花及人,由实而虚,虚实结合,意境浑然。“倦客思家”,是说词人是个厌倦官场的人,这时他正处在异乡。“故宫春事与愁赊”二句,是说词人经历了旧朝的许多事情,现在却只能带着深深的愁恨去面对那些往事。“冉冉断魂招不得”二句,是说词人渴望能找到一个知音来安慰自己,但这种愿望是难以实现的。“翠冷红斜”二句,既是写景,同时也是写人。杜鹃花虽然还开着,但却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只剩下一片苍翠之色;而那盛开的红花也早已凋残,只剩下了一片枯败的花叶。词人看到这些情景,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身世遭遇。“冉冉断魂招不得”,既是写景,同时也是隐喻自己的境遇。“翠冷红斜”,既是写景,同时又是词人自况的象征。“翠冷红斜”一词本指代杜鹃花,但在这里却是词人自况的写照。词人看到眼前这副景象,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身世遭遇,心中充满了悲伤与无奈。
名家评价: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此首咏物词,纯乎写花。而深婉顿挫处,亦不让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