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泥封两耳,师旷亦为聋。
离朱捏两目,触面不得通。
折弓断其臂,安得为逢蒙。
白日照六合,光耀当天中。
苟为物所蚀,齯齿犹成童。
君子诚其意,默通大化工。
所以虞舜明,不在双重瞳。
杂兴三首
块泥封两耳,师旷亦为聋。离朱捏两目,触面不得通。折弓断其臂,安得为逢蒙。白日照六合,光耀当天中。苟为物所蚀,齯齿犹成童。君子诚其意,默通大化工。所以虞舜明不双重瞳。
注释
- 块泥封两耳:用泥土封住耳朵,即使师旷也会变成聋子。
- 离朱: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拥有明亮的眼睛。捏两目:用离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但无法看到真相。
- 折弓断其臂:折断弓的手臂,比喻无法得到真正的知识和力量。
- 逢蒙:春秋时期的著名射箭手,以善于射箭而著称。安得为逢蒙:如何能够像逢蒙一样,拥有高超的射箭技巧?
- 白日:太阳的光,象征光明和真理。六合:指整个宇宙或天地四方。光耀当天中:太阳的光芒照耀着整个天空。
- 苟为物所蚀:如果被外界的事物所侵蚀或迷惑。齯齿犹成童:即便牙齿被腐蚀变黄,仍然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和善良。
- 君子诚其意:君子真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默通达大工:默默地理解并领悟大道的自然法则。所以虞舜明不双重瞳:因此,舜帝虽然具有双生瞳,但并不妨碍他成为明君。
赏析
《杂兴三首》是郑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之作,通过寓言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诗中通过描绘古代神话人物和自然景象,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哲学思考。
诗的第一首通过“块泥封两耳”和“离朱捏两目”,象征了知识与见识的限制,即使拥有超凡的智慧也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世界的本质。这种设定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知识局限性问题,以及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智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二首则通过“折弓断其臂”和“苟为物所蚀”,揭示了人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外部干扰和诱惑。这些外部因素不仅阻碍了人们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还可能让人迷失方向,丧失初心。
最后一首“君子诚其意”,则是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推崇,即通过内心的诚意和正直,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这既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
《杂兴三首》不仅是对历史典故的引用,更是对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古代神话和现实生活的交织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