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藏家多在山,飞舟跨海烦往还。
不如广师开此堂,清旷不减山中间。
前有怪石天所镵,莓苔模糊苍鬼颜。
我时跨马来扣关,访师对石终日闲。
【注释】
1、为题小灵隐修广师法喜堂:这是诗人为法喜堂所写的题诗。
2、浮屠藏家多在山,飞舟跨海烦往还:佛教寺庙大多藏在深山之中,乘坐飞船跨越大海去拜访他们,实在是令人厌烦。
3、不如广师开此堂,清旷不减山中间:与其让这些寺庙独自存在于山林之间,不如让我们在这里开设一个法喜堂,清幽旷远的景致不会逊色于那些山林中的寺庙。
4、前有怪石天所镵(chán),莓苔模糊苍鬼颜:门前有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是上天用刀凿刻成的,上面长满了青苔,显得苍劲有力。
5、我时跨马来扣关,访师对石终日闲:我经常骑着马来叩问这座庙门,和老师一起对着这些石头整天地聊天。
【赏析1】
这首诗写于公元816年(唐武宗会昌五年,一说公元809年)。当时,诗人在杭州任刺史期间,曾到过浙江东面的宁海军节度使府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宁波地区。他发现当地有许多寺庙,其中有些建在山上,有些则横跨海上。诗人认为这些寺庙各自独立,彼此互不往来,缺乏一种相互交流与切磋的氛围。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念头,想在此开一间“法喜堂”。他认为,如果能够将许多寺庙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彼此的学问与心得,那么这种学习的氛围就会大大增强,从而使得整个浙东地区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于是,他写下了这首《为题小灵隐修广师法喜堂》。
【赏析2】
首句“浮屠藏家多在山”,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他认为,佛教寺庙应该建在山里面,因为这样可以远离尘世喧嚣,让人们更容易静下心来修行。同时,他也认为,飞船跨越大海去拜访这些寺庙是多余的,因为它们都在山上或海边,没有必要长途跋涉去拜访。
第二句“飞舟跨海烦往还”则是对首句的进一步补充。诗人认为,与其让寺庙独自存在于山林之间,不如我们在这里开设一个法喜堂,让所有寺庙都共享这个平台,从而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切磋。
第三句“不如广师开此堂”,则是诗人提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寺庙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彼此的学问与心得。这样不仅能增强学习的氛围,还能提高整个浙东地区的文化水平。
第四句“清旷不减山中间”,是对前面内容的升华。他认为,即使所有的寺庙都集中在一处,其清幽旷远的景致也不会逊色于那些山林中的寺庙。
第五、六两句“前有怪石天所镵(chán)”,“我时跨马来扣关,访师对石终日闲”,则是诗人亲自来到法喜堂后的真实感受。门前有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似乎是上天用刀凿刻成的,上面长满了青苔,显得苍劲有力。诗人时常骑上马来叩问这座寺庙的门,和老师一起对这组石头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度过一天又一天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