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旌一丈袅寒烟,泪逐西风洒道边。
纵使后人能百岁,太平谁识靖康年。
【解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解答此题时,考生要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分析。
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北宋灭亡后,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建都。张翁是当时一位百岁老人,他来到京城朝觐高宗,受到高宗的礼遇。后来,张翁回到家乡,写下一首《悼里中》诗,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要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首联“铭旌一丈袅寒烟,泪逐西风洒道边”,写张翁到京城朝觐,皇帝赐给他一丈长的路旗,随风飘扬着。他流着泪水,在长安大街上行走。颔联“纵使后人能百岁,太平谁识靖康年”,诗人说:“即使后代的人能活到一百岁,又有谁能了解靖康年间的悲惨遭遇呢?”这两句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情厚谊。
要赏析诗歌的情感。这首诗通过对张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危亡的忧虑之情。
【答案】
①悼里中:地名,指开封府治所。
②铭旌:古称路标。这里指路旗。
③“袅”字原为形容炊烟缭绕的样子,这里借以形容路旗随风摇曳。
④“西风”:秋风。
⑤“泪”字原为形容水珠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张翁眼中的泪水。
⑥“百岁”:这里指长寿。
⑦“太平”:指战乱平定后的和平年代。⑧“靖康年”:指金兵入侵时的靖康之难。
译文:
长长的路标在寒风中飘动,我带着泪水沿着大道走。
即使后代的人能活到一百岁,又有谁能了解靖康年间的悲惨遭遇呢?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的开头“铭旌一丈袅寒烟”,即点出“铭旌”。这是朝廷赐予张翁的荣誉标志,上面刻着他的生平事迹。“袅寒烟”三字,既写出了路标随风摇曳的姿态,也暗示出张翁的悲凉心情。“泪逐西风洒道边”,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悲凉的气氛。接着,又写到“纵使后人能百岁”,意在说明尽管后人可以活到一百岁,但又有谁能了解靖康年间的悲惨遭遇呢?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