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已漫高田槁,太守来迟归苦早。
忽传亚倅府中来,太守停骖尚精祷。
前日应祷五日期,今朝好雨随车归。
迟速有期君解否,太守束装留不久。
【注释】
下田已漫高田槁,太守来迟归苦早:下田已经干枯了,上田却依然干旱。太守来到时,百姓抱怨他来得太慢,而自己却早早离开了。
忽传亚倅府中来,太守停骖尚精祷:忽然听说有位副长官到府中来了。太守在车前停下,还在认真地祈祷。
前日应祷五日期,今朝好雨随车归:前天我们祈求下雨已经有五天了,可是今天突然下了场好雨,就像跟着我们的车子回来了一样。应祷 :祈求、祈祷。
迟速有期君解否,太守束装留不久:您是否知道什么时候能降雨呢?太守要离开这里,恐怕不会太久吧。
【赏析】
此诗写于元和四年(809)夏秋之交,是诗人被贬为江陵司马期间的一首咏物诗。全诗以“口占”的形式,生动地描写了一次久旱逢甘霖的奇遇。首二句描绘了一幅水田与旱田迥然不同的画面,既显示了旱情之重,也反映了人们对久旱期盼的心情;第三四句则通过太守的祷雨行动,突出其急切之情;五六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久盼甘霖的喜悦心情;末六句则是对太守的劝慰,并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没有直接描写久雨,而是通过对久旱之后出现的好雨的描述来反映久雨的情况。作者抓住了人们对于久雨的迫切心情,以及久雨之后出现好雨时的那种难以抑制的喜悦心理,把这种喜悦的心情通过诗作表现出来。
“下田已漫高田槁”,这是对眼前景象的描写。诗人首先从视觉的角度出发,写出了一个对比鲜明的画面:低洼处的稻田已经干枯,而高处的田地却仍然处于干旱之中。这既表明了旱情之重,也反映出人们对久旱期盼的心情。
诗人又从听觉的角度进行了描述:“太守来迟归苦早”。这里的“苦早”并非指太守的归来给人们带来了不便,而是说因为久旱而使得人们不得不早早地离开家园,以免耽误农活。这种表述既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对于久旱的无奈,也突出了他们对久雨的渴望。
“忽传亚倅府中来”,这是对一个意外情况的描写。太守的到来让原本已经干涸的稻田再次焕发生机,仿佛是久旱之后的甘霖降临。这一描写既展现了久旱之后的惊喜之情,也体现了人们对太守到来的期待。
好景不长,“太守停骖尚精祷”,太守虽然到了府中,但仍然在虔诚地祈祷着。这里既体现了人们对太守的尊重,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久雨的期盼和焦虑。
“前日应祷五日期,今朝好雨随车归”两句是对前文的补充说明。通过强调前几天的祈雨活动,诗人巧妙地将久雨的期待与实际降雨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久候甘霖的喜悦。
“迟速有期君解否,太守束装留不久。”这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通过反问的形式,询问太守是否能如期降雨,同时也表达了对太守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这种情感表达既真挚感人,又富有哲理意味。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久旱之后出现的好雨情景,通过对比鲜明的画面和生动的动作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形象,并通过对太守到来前后的不同情绪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对久雨的期待和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