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亡由佞舌,览古每嗟吁。
拟刻奸谀像,申明两观诛。
【注释】
乱亡由佞舌:乱亡,指国家或朝代灭亡。佞舌,即奸佞的嘴。
览古每嗟吁:览古,指阅读古代的史籍。每,总是。嗟吁,叹息。
拟刻奸谀像:拟刻,模仿刻画。奸谀,奸诈谄媚的人。像,画像。这里指画像。
申令两观诛:申令,申明命令。两观,指朝堂内外。诛,惩罚。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读《资治通鉴》有感而作的。“乱亡由佞舌”,说的是历史上的乱亡往往是由于奸邪小人的蛊惑煽动造成的,这是历史的教训。《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8年)石勒攻灭晋王朝的故事。石勒本为汉赵王族后裔,后因战乱,投奔匈奴刘渊,建立汉赵政权,国号赵。后来石勒又投降西晋,被封为大单于,建都平阳,改国号为汉。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那些反对他的臣子和大臣进行残酷的镇压甚至杀害,如石勒曾下令:“敢议杀我者,罪及三族。”因此,石勒的政权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强大,但实际上内部充满了矛盾,危机四伏。晋怀帝被掳走之后,石勒便开始策划夺取皇位,但因为朝臣中有识大体、顾大局的人,所以一直未成。直到石勒病危时,他仍念念不忘夺取天下的事情,于是在病榻上召见了太子太傅张华,让他起草禅位诏书。张华在诏书中说:“陛下您英明神武,功高望重,四海之内无不敬仰您的威德。如今您驾崩,应该将皇帝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人……”但石勒却听不进去,坚持要自己来写。石勒在临死前还不忘篡位的事情,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览古每嗟吁”,就是对石勒这种残忍行径的感慨。诗人感叹历史变迁,慨叹奸佞小人祸国殃民的下场,也抒发了自己对当时政治黑暗腐败的不满与悲愤之情。“拟刻奸谀像,申明两观诛”。诗人认为奸臣们的行为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就像画像一样刻下来让人们永远记住他们的丑行。这里的“奸谀”指的是那些阿谀奉承、献媚取宠的小人。“两观”,指朝廷内外。“诛”,惩罚。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邪恶势力的痛恨与对正义力量的支持。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奸佞小人的谴责以及对正义力量的支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