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至大兮,形载于庄周逍遥之篇。
蟋蟀至小兮,名托于周公七月之雅。
一则变化徙天池,一则悲鸣入床下。
周公作诗陈艰难,琐屑如与妇子言。
天经地纬发真藻,特驱小物归毫端。
鹏大无伦世无有,挥斥八极隘宇宙。
世人有眼不见鹏,直赖庄周为不朽。
当年蟋蟀吟秋时,秦家宫殿隋家墀。
鹏飞虽占九万里,得地稳密谁如伊。
大鹏击水翔寥漠,蟋蟀逢春死篱落。
二虫得失何厚薄,天晴日午槐花落。
二虫吟
鲲鹏至大兮,形载于庄周逍遥之篇。
蟋蟀至小兮,名托于周公七月之雅。
一则变化徙天池,一则悲鸣入床下。
周公作诗陈艰难,琐屑如与妇子言。
天经地纬发真藻,特驱小物归毫端。
鹏大无伦世无有,挥斥八极隘宇宙。
世人有眼不见鹏,直赖庄周为不朽。
当年蟋蟀吟秋时,秦家宫殿隋家墀。
鹏飞虽占九万里,得地稳密谁如伊。
大鹏击水翔寥漠,蟋蟀逢春死篱落。
二虫得失何厚薄,天晴日午槐花落。
注释:
鲲鹏:古代传说中的大鸟,常用来比喻强大的势力或人物。
庄周:《庄子》是先秦时期的哲学著作,以寓言故事著称,其中许多寓言都涉及到了自然界的生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状态。逍遥之篇:指《庄子》中的《逍遥游》篇章,这是一篇著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庄子的思想和对自由、自然的追求。
蟋蟀:昆虫,生活在地下,以谷物和植物性物质为食,是常见的害虫之一。
周公:西周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曾经撰写过《尚书》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时也是《诗经》的作者之一。《七月》:指的是周公所作,描写了一年中农事活动的诗歌。
天经地纬: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理清。发真藻:揭示真理和美好事物的特质。
特驱小物归毫端:特别把琐碎的小事情归结到细微之处。
鹏大无伦:形容大鹏的体型巨大无比,无与伦比。
直赖庄周为不朽:直接归功于庄子的思想得以流传后世。
当年蟋蟀吟秋时:指当年秋天蟋蟀在草丛中鸣叫的场景。
秦家宫殿隋家墀:秦家、隋家的宫殿废墟,指代过去繁华的朝代和遗迹。
九天:古代对天空高度的一种描述,泛指高远的天空。
得地稳密:拥有稳固而深厚的基础,意味着稳定可靠。
大鹏击水翔寥漠:大鹏在广阔水域中飞翔,显得壮观而自由。寥漠:空旷辽远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大鹏飞翔的环境。
蟋蟀逢春死篱落:蟋蟀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死亡,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二虫得失何厚薄:两种虫子的命运得失有什么差别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示对于命运的感慨。
天晴日午槐花落:晴朗的天气和中午时分,槐树开花然后凋谢。
赏析:
此诗以“二虫”作为比喻,分别描述了鲲鹏和蟋蟀两种不同生命体的不同命运和境遇。首先,鲲鹏被描绘成一种庞大而威猛的生物,它的形象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得到体现,代表着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和自由的精神。而蟋蟀则被刻画成微小而脆弱的存在,它的存在似乎微不足道,甚至不如人烟稀少的地方的杂草。这种对比突出了两者命运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深刻思考。
诗句通过描绘蟋蟀和大鹏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下的生存状况,进一步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蟋蟀在春天死去,在大鹏的威猛之下显得无力;而在秋天的寂静中,却能发出悠扬的鸣声,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也揭示了诗人对于生死轮回和社会变迁的深刻理解。
诗人通过对蟋蟀和大鹏命运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他指出,无论是渺小还是强大,都无法逃脱生命的规律和命运的安排。这种观点虽然带有一定的悲观色彩,但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和同情。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情感,既有对生命多样性的赞叹,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