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陆地无莲花,此峰刻画天与状。
李君下构三千楹,读书月明调悲壮。
向来濂溪卜庐山,莲花峰下溪之源。
半山争墩未苦贤,掘地何处无流泉。
寄题李叔谊莲峰书院
高原陆地无莲花,此峰刻画天与状。
李君下构三千楹,读书月明调悲壮。
向来濂溪卜庐山,莲花峰下溪之源。
半山争墩未苦贤,掘地何处无流泉。
注释:
- 高原陆地无莲花:高原上的陆地没有莲花生长。
- 此峰刻画天与状:这山峰如同用画笔描绘出来的那样逼真。
- 李君下构三千楹:李先生在此处建筑了三千根柱子的建筑。
- 读书月明调悲壮:在明亮的月光下读书,心情显得悲壮。
- 向来濂溪卜庐山:以前在濂溪的山下寻找过庐山。
- 莲花峰下溪之源:莲花峰是一条小溪的发源地。
- 半山争墩未苦贤:争夺高地的人们并没有感到痛苦。
- 掘地何处无流泉:挖掘地面,哪里没有流水的声音。
-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莲峰书院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特点,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意味,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