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门欲问君何得,灭色终非我所能。
岑寂欢狂均有待,无相与处是良朋。

【注释】:

空门:佛教语,指佛家之门。君何得:你从哪儿获得。灭色终非:灭尽了一切色相(物质现象),终究不能达到。我所能:我所能达到的。岑寂欢狂:欢乐时沉默寡言,悲伤时又放声大哭。均有待:都有待于实现。无相与处:没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良朋:是好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白居易在这首诗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希望远离尘世的纷扰,寻求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诗人以“空门欲问君何得”起句,表面上是在询问对方从何处得到这种心境,实际上却是在反问:自己如何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里的“空门”并非真正的佛教寺庙,而是诗人内心的一种追求和向往。接着,“灭色终非我所能”,诗人用“灭色”一词来形容内心的宁静,而“终非我所能”则表明这种境界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达到的,只有那些真正懂得禅理的人才能够领略其中的美好。

第二句“岑寂欢狂均有待”,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展开。诗人在这里强调了欢乐与悲伤都需要等待,也就是说,这些情绪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出现的,而是需要经过一定的阶段才能达到的状态。同时,“岑寂欢狂”也暗示了一种平衡状态,即在平静中寻找欢乐,在欢乐中保持平静。

最后两句“无相与处是良朋”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只有那些没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这是因为在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可以坦诚相对、互相帮助。这里的“良朋”并非指真正的朋友,而是比喻那种可以相互理解、支持的朋友关系。

整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界的独特看法。他认为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远离世俗的纷扰,学会在平静中寻找欢乐,在欢乐中保持平静。同时,他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没有利益关系的友谊,这种友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