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着人骨,病躯殊未堪。
雁慵难溯北,花怯不开南。
诗笔少新兴,战觥思旧酣。
边垂何事乐,寂寞月将三。

这首诗是明代李攀龙的《春寒》,其原文如下:

春寒着人骨,病躯殊未堪。
雁慵难溯北,花怯不开南。
诗笔少新兴,战觥思旧酣。
边垂何事乐,寂寞月将三。

注释:

  • 春寒着人骨:形容寒冷至极,仿佛穿透了人的骨髓。
  • 病躯殊未堪:身患疾病的人,难以承受这样的严寒。
  • 雁慵难溯北:大雁懒得飞向北方。这里的“溯”指的是飞行的方向,北方是暖和的地方。
  • 花怯不开南:花朵害怕开在南方,南方气候温暖,不适合它们生长。
  • 诗笔少新兴:诗人的笔力不够旺盛,无法创作出新的诗歌。
  • 战觥思旧酣:用酒杯来庆祝过去的欢乐时光。
  • 边垂何事乐:边境地区的人民为什么感到快乐?可能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
  • 寂寞月将三:月亮独自挂在天空中,陪伴着孤独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天的寒风中感受到的寒冷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感慨。首句以“春寒着人骨”直接点明了季节和气温,让人感到一种刺骨的寒冷。接下来两句则通过描述大雁不愿向北飞、花朵不敢在温暖的南方开放,表达了自然界对寒冷的反应。这种自然现象反映了诗人对当前环境的感受,即外界条件与内心感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接下来的诗句转向诗人自己,提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他感叹自己因病而未能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这里不仅仅是对身体状态的描述,也隐含了对个人命运和健康状态的无奈。

后几句转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用“战觥思旧酣”来表达过去欢聚时的快乐时光,而“边垂何事乐”则是对边境地区民众生活的一种疑问,可能暗示着战争或其他不安定因素。最后一句“寂寞月将三”则是一种孤独感的抒发,月亮作为孤独的象征,陪伴着寂寞的诗人,增添了几分凄凉和哀伤。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寒冷景象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诗意空间。诗人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生命、健康和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