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吴君抱奇识,四海一身求异术。
逢时更得玄安文,西方诸侯正须君。
高贤未遇世亦有,相见为陈休与咎。
我自与世如参辰,从来无心怨牛斗。
【注释】
术者:指方士。吴毅:即吴君,诗人的朋友,字子高;“乞”:请求。至塞上:去边塞寻求奇术。异术:指神奇的法术。逢时:遇到合适的机会。玄安文:玄冥之气和安定的文治。西方诸侯:指汉武帝时,匈奴单于派使臣到长安朝见汉武帝。正须君:正需要你(吴毅)这样的贤人。高贤:高明的贤人。未遇世:没有遇到好机会或赏识的人。陈休与咎: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封他为衡山王;刘邦灭项羽后,又杀了他。休:停止;与:赞许;咎:过失。参辰:参星和辰星,古代传说中的两个星宿,因运行位置不固定而比喻事物无始终,变化无常。牛斗:《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死,其子终习父之艺而不继。”后因以“参辰”或“牛斗”指父子兄弟。无心怨牛斗:意指自己像伯牙一样,不求名利,只求技艺精进。
【译文】
少年时候的吴君有非凡的见识,四海之中独自追求那神奇的法术。
遇到合适的机会,玄冥之气和安定的文治,西方各国的诸侯们正需要你这样的贤人。
高明的贤人在世间没有遇到好机会或赏识的人,我们相见如同陈胜、吴广起义后的项羽封他为衡山王;刘邦灭项羽后,又杀了他那样,停止吧!赞美吧!过失吧!
我就像参星和辰星一样,运行位置不固定而比喻事物无始终,变化无常。我不求名利,只求技艺精进。
【赏析】
此诗是一首赠别诗,写朋友赴塞求法的盛情,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全篇采用赋体,语言平易自然,叙事明快流畅。
第一句“术者吴毅乞诗欲至塞上”,点明题旨,交代了诗的背景。吴毅向诗家求诗,准备去边塞寻求神奇法术,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作者用“术者”二字,既指出吴毅的身份,又暗示了吴毅此行的目的。
第二句“少年吴君抱奇识,四海一身求异术”,紧承上句而来。“吴君”,即吴毅。这位少年怀有奇特见识,四海漂泊一心求得神奇法术。这里用了“抱奇识”、“求异术”等词语。“抱奇识”表明他有超人的才华;“求异术”则表明他要寻求一种与众不同的法术,以济世救人。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也符合作者的思想倾向。
第三句“逢时更得玄安文,西方诸侯正须君”,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吴毅遇到了一个良机——玄冥之气和安定的文治,此时正是汉武帝时期,西面诸侯急需贤能之人辅佐治理国家。这里用到了“玄”和“安”这两个字眼,既写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玄是玄冥之气,是阴气的象征;安是安定之意,是阳刚之气的象征。两者结合,既写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又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同时,这也暗示了主人公所要寻求的是一种能够安定国家、平定天下的法术。
第四句“高贤未遇世亦有,相见为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封他为衡山王;刘邦灭项羽后,又杀了他那样,停止吧!赞美吧!过失吧!”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在这里,作者把吴毅比作历史上的两个人物——陈胜、吴广起义后的项羽和刘邦灭项羽后杀掉的吴君。这既是对吴毅的一种褒扬,也是对他所追求的奇异法术的一种讽刺。
最后一句“我自与世如参辰,从来无心怨牛斗”,则是全诗的总结。这里采用了典故。《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奏《高山》,钟子期说“真是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流水》,钟子期说“真像浩荡的江流”。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终身不再弹琴。这里用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和淡泊名利的态度。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