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战去何如,羸僮逐蹇驴。
路贫多捧刺,学富少担书。
已念离家晚,仍忧取事疏。
西风酒旗下,欲别更踌躇。

送魏庄赴举

再战去何如,羸僮逐蹇驴。

路贫多捧刺,学富少担书。

已念离家晚,仍忧取事疏。

西风酒旗下,欲别更踌躇。

注释:

  1. 再战去何如:指再次应试的前途如何。
  2. 羸僮:指身体虚弱的仆人或奴仆。
  3. 蹇驴:指跛脚的驴子,形容行走困难。
  4. 路贫:道路艰难或贫困。
  5. 捧刺:古代考试中,考官批阅试卷时,应试者会送上小礼物以讨好考官。
  6. 学富:学识丰富。
  7. 家晚:离开家的时间较晚,意味着离家已经很长时间。
  8. 取事:处理事务,此处可能指参加科举考试。
  9. 西风酒旗:指秋天的景象,酒旗随风飘扬。
  10.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的诗,通过描绘魏庄赴举的场景来表达诗人对朋友即将离去的不舍和担忧。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友谊和对朋友未来的关切。

首句“再战去何如”表达了对朋友再次应考的忧虑与不解,似乎认为他再次应考的结果并不乐观。紧接着的两句“羸僮逐蹇驴”,则描写了旅途的艰辛与仆人的辛苦,表现了旅途的不易。第三句“路贫多捧刺”,则是说在路途中,因为家境贫穷而不得不献上小礼物以求得考官的青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转而关注到魏庄的学习情况:“学富少担书”。这里的“少担书”可能是指学业虽好,却因家庭贫困无法携带更多的书籍来备考。这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对知识分子的限制。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不舍:“已念离家晚,仍忧取事疏。”这里既有对朋友离家时间已久、思念加深的感慨,也透露出对他将来参加科举考试能否成功的忧虑。最后两句“西风酒旗下,欲别更踌躇”则点明了离别的地点和时刻。秋风中的酒旗在等待着朋友的归来,但朋友却迟迟不能离去,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人倍感纠结。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朋友赴举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未来的期望和祝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