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胜高堂书已出,窦公制氏乐犹传。
鲁生力破秦仪陋,商皓终扶汉鼎颠。
隐者宁无人礼义,武陵独匪我山川。
若将此地为真有,乱我彝伦六百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逐句分析其意象、手法、情感等,并结合注解进行理解。
第一句“伏胜高堂书已出,窦公制氏乐犹传”,是说伏胜高堂的《尚书》已经问世,窦公的乐谱还在流传;两句诗中“伏”字暗含了伏生(秦朝人)的意思,“窦”指西汉初年开国大臣窦太后家族中的窦姓人。第二句“鲁生力破秦仪陋,商皓终扶汉鼎颠”,是说鲁生奋力冲破秦朝的音乐陋习,商皓最终扶持着汉朝的王朝。这两句诗中“仪”指的是秦代的音乐,“鲁生”“商皓”是汉代的音乐家。第三句“隐者宁无人礼义,武陵独匪我山川”,是说隐居的人难道没有礼义之心吗?武陵山中的人偏偏不是我的山川啊。第四句“若将此地为真有,乱我彝伦六百年”,“若”在这里是假设的意思。第五句“乱我彝伦六百年”是说如果这个地方真的像诗中描绘的那样存在,那么就会扰乱我辈伦理道德六百年之久。“彝伦”指儒家伦理道德,“乱我彝伦”就是破坏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
这首诗以《桃源记》为题材,借写桃源之景来抒怀,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失望。前四句主要写桃源景色,后四句则抒发诗人的感慨与不平。
首联写伏胜《尚书》和窦公乐谱已经传世,表明桃源之境并非虚妄。颔联写鲁生破秦仪而立汉鼎,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变革的关注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颈联写桃源人不重礼义,而武陵山中的人却与我不同,表达了诗人对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感叹。尾联写如果桃源真有,必将扰乱儒家伦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与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