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屋钗梁剪彩新,谁知井底及池濒。
只从阳月方中日,已作明年第一春。
【注释】
杨尚书:即杨亿,字大年,建昌(今福建南平)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曾任右仆射、平章事等职。公元978年,他与李宗谔、陈彭年同预修《册府元龟》,又撰《武夷新集》,著有《杨文公谈苑》。这首诗是杨亿在任翰林学士后,为庆贺皇帝生辰而作的。
次韵:指和诗。次,次序,次序词;韵:韵律。
帽屋钗梁剪彩新:帽屋,指帽子。钗梁,指女子头上的首饰——金钗、玉簪等。剪彩,用彩色剪纸做装饰,这里借代妇女。
谁知井底及池濒:井底,比喻低微。池濒,指水边,这里借喻地位低下的人。
只从阳月方中日,已作明年第一春:阳月,指正月,这里指新年。方,正。中日,正午时分,这里借喻太阳。作,成为。明年第一春,明年春天的第一朵花。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诗人通过咏物,抒发了自己对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慨。全诗构思精巧,寓意深刻,语言清雅,风格俊逸,是一首成功的咏物诗。
首句“帽屋钗梁剪彩新”,写帽子和首饰上的装饰品都是新做的。帽子、首饰上的装饰品都是新做的,说明作者自己的处境也发生了变化。帽子是戴在头顶的,象征着一个人的尊严和身份;首饰则是戴在手上、耳上的,象征地位和权势。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既写出了自己的处境也暗示了别人的境遇。帽子是高官所戴,所以诗人说自己的处境也发生了变化;首饰是贵族所戴,所以诗人说自己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这样一比照,便显得自己更加卑微了。这种表达方式虽然巧妙,但是过于直白,容易让人看出端倪。因此,接下来的一句就显得更为高明。
第二句“谁知井底及池濒”,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井底和水边都暗喻自己的地位低下,而池中的游鱼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诗人巧妙地利用了“井底”和“池濒”这两个典故。“井底”出自《庄子·秋水》中的“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意思是说井底之蛙无法知道大海的浩瀚;“池濒”则是指池塘的边缘,这里借喻自己的地位。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自己的身世。同时,这也表明了他的谦虚谨慎,不愿意自夸自大。
第三句“只从阳月方中日”,是承接前两句而来的转折句。“阳月”指的是正月,也就是新年的时候。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将自己与太阳相比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而自己却只能在阴暗的角落里度过每一天,这是多么的无奈啊!诗人在这里将自己的遭遇与太阳相比拟,既表现出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最后一句“已作明年第一春”,是这首诗的结尾部分。这里的“春”并不是指春天,而是指春天的第一朵花。诗人用了一个夸张的手法,将明年春天的第一朵花比作自己的命运。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暗示的方法,将自己的一生比作一朵花,既有美丽也有凋零。诗人在这里既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悲伤,也表达了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整首诗构思精巧,寓意深刻,语言清雅,风格俊逸。诗人通过咏物,抒发了自己对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自己谦逊谨慎、乐观向上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