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晚窗日,方杯燎竹炉。
二茶劳见饷,一记又能摹。
看了信何有,啜来昏更无。
阿师莫作剧,我悔不逃儒。
谢乙翁上人
雨后晚窗日,方杯燎竹炉。
二茶劳见饷,一记又能摹。
看了信何有,啜来昏更无。
阿师莫作剧,我悔不逃儒。
注释:
- 雨后晚窗日: 描述了一个雨后的傍晚,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室内的场景。
- 方杯燎竹炉: 使用方型的茶杯和燃烧的竹子制成的火炉。
- 二茶劳见饷: 指乙翁上人在茶中添加了两种茶叶,可能是某种特别的茶叶或香料。
- 一记又能摹: 表示这种茶的味道非常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 看了信何有: 可能指的是喝茶后的心情变化,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转变为深思。
- 啜来昏更无: 暗示喝茶后感到昏昏欲睡,可能是因为茶中含有使人昏睡的物质。
- 阿师莫作剧: 劝告乙翁上人不要再做出让人感到惊讶的事情,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 我悔不逃儒: 表达了后悔没有逃离儒教束缚的情感,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品茶体验和内心感受的短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的夜晚,以及与乙翁上人的一段对话。诗人对乙翁上人的茶艺赞赏有加,同时也透露出对某些行为的担忧和后悔。
首句“雨后晚窗日”设定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背景,为下文的品茶活动做了铺垫。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描绘了品茶的过程,从准备到品尝,每一句都充满了细节,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那种静谧的氛围。
“二茶劳见饷”、“一记又能摹”等句子,不仅展示了乙翁上人的技艺,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技艺的赞赏。特别是“一记又能摹”,这里的“摹”字既形容了手法,也暗含了诗人对于技艺传承的思考,表达了对于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珍视。
最后两句“看了信何有”、“啜来昏更无”则反映了品茶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喝茶前后的心态差异,以及对茶中成分的反应,使得整首诗在表达上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的起伏。
最后一句“我悔不逃儒”,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某种束缚或压力的反思。这可能是指某种社会环境或道德规范的约束,也可能是对个人选择的一种自我批判。这样的结尾既增加了诗歌的深度,也让读者对诗人的处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品茶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它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