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凉天气翠烟霏,多少林花露未晞。
十里幽香秋醉去,一溪新月夜吟归。
岂无僧舍居高远,定有人家在隐微。
夜半鹤鸣猿啸冷,滩声鸣绕钓鱼矶。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从整体把握诗意,然后结合注解和关键词语来理解。如“翠烟霏”,形容雨后空气清新,雨后雾气弥漫,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十里幽香秋醉去”,写出了作者沉醉于十里花香之中,仿佛被秋香熏醉一般。2.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了解诗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艺术手法(如描写方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最后点出其表达的效果即可。如“岂无僧舍居高远,定有人家在隐微”,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向往之情。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评价思想内容,要抓住关键句子加以分析,注意与作者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如“夜半鹤鸣猿啸冷”,描绘了一个静谧、清冽的夜景,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4.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再分析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及效果。如“岂无僧舍居高远,定有人家在隐微”,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向往之情。
【答案】
译文:初六这天回家泛舟南豅,已经三更天了。乍凉天气翠烟霏,多少林花露未晞。十里幽香秋醉去,一溪新月夜吟归。岂无僧舍居高远,定有人家在隐微。夜半鹤鸣猿啸冷,滩声鸣绕钓鱼矶。
赏析:首联写泛舟归来时的情景。“乍”字点明是傍晚时分,天气乍凉,暮色渐浓;“翠烟霏”形容雨后空气清新,雨后雾气弥漫,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多少”、“未”等词,既写出了雨后的清凉之感,也暗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颔联写泛舟归来时的感受。“十里幽香”,写出了十里之外的幽香沁人心扉,使人陶醉;“秋醉去”,用典,暗指陶渊明辞官归田,享受田园之乐。颈联写泛舟归来时的所见。“定有人家在隐微”,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向往之情;“夜半鹤鸣猿啸冷”一句,以景结情,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尾联写泛舟归来时的所见。“滩声鸣绕钓鱼矶”,写出了山中水声潺潺,宛如一曲美妙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