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霜涤馀暖,山气何其明。
水痕亦渐收,涧浅流不声。
翔空有鸣雁,肃肃已南征。
人闲易为老,物引诚可惊。
凭窗既危坐,出门复安行。
夜晚村微火,得酒承满觥。
且了读残书,理惬意逾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其内容主要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独坐时的所感所思。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初霜涤余暖,山气何其明。
译文:初秋的霜气洗净了剩余的暖意,山上的雾霭变得如此清晰。
注释:初霜指的是秋天的第一场霜,通常出现在农历九月,此时气温下降,天气转凉。这里的“涤余暖”描绘的是初霜带来的凉爽感觉以及它对温暖氛围的清除作用;“山气何其明”则形容山上的雾气消散后,山的颜色和轮廓变得更加清晰。
水痕亦渐收,涧浅流不声。
译文:溪水的波纹也逐渐消失了,涧谷中的水流不再发出声音。
注释:此处通过“水痕”、“涧”这些意象描写夜深人静时,溪水、涧流逐渐平静下来的景象。“渐收”意味着变化的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停止;“流不声”则描绘了水流的消失和寂静。
翔空有鸣雁,肃肃已南征。
译文:高空中飞翔的大雁发出叫声,它们已经开始了向南方的旅行。
注释:这里使用了“翔空”来指代天空中的大雁,“鸣雁”则是形容大雁的叫声。“肃肃已南征”描绘的是大雁开始南飞的情景,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循环。
人闲易为老,物引诚可惊。
译文:人们闲暇的时候容易觉得年华易逝,万物的生长也让人感到惊讶。
注释:这里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和自然现象无常的认识。他认为人的闲暇状态容易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自然界中万物的成长变化也是令人惊奇不已。
凭窗既危坐,出门复安行。
译文:我倚靠在窗户旁,既坐着又站起来,然后又安心地行走出去。
注释:这里的“危坐”表示作者可能因思考或欣赏美景而暂时坐下,之后又站起来走动。“复安行”则表示作者从坐着到站起来再到走路的行为,表现了一种行动上的轻松与自在。
夜晚村微火,得酒承满觥。
译文:在村庄里,夜晚的灯火微弱,我喝下了满满的一杯酒。
注释:“微火”指的是星星点点的乡村灯火,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得酒”表示得到美酒,而“承满觥”则描绘了作者畅饮的情景,酒杯里的酒被斟满了,形象地表现出他的豪放和畅快。
且了读残书,理惬意逾平。
译文:暂且放下手中的书籍,让思绪沉浸在平和之中。
注释:“且了”意味着暂且放下,不去过多纠缠。“理惬”指的是心情舒畅,无拘束。“逾平”则表示心情更加平和。这几句表达了一种读书人的闲适与内心的平和。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人生观和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