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无太史慈,孰对孙伯符。
群舒有馀地,周郎或知予。
既推道南宅,以湿谩相濡。
本拟驰中原,扫灭邺中都。
天乎许贡客,一箭失壮躯。
黾勉付后事,张昭乃其奴。
赤壁之火攻,仅可保全吴。
公瑾复不长,伯业益荒芜。
至今春草生,高坟在姑苏。
传言尚相点,经行倍踟蹰。
异代岁月速,谁为我非夫。
酹酒起英爽,白杨鸣赤乌。
荆州或已分,曹刘竟称孤。
堂堂破虏冢,归命诚足俘。
诗句译文:
自无太史慈,孰对孙伯符。 群舒有馀地,周郎或知予。既推道南宅,以湿谩相濡。本拟驰中原,扫灭邺中都。天乎许贡客,一箭失壮躯。黾勉付后事,张昭乃其奴。赤壁之火攻,仅可保全吴。公瑾复不长,伯业益荒芜。至今春草生,高坟在姑苏。传言尚相点,经行倍踟蹰。异代岁月速,谁为我非夫。酹酒起英爽,白杨鸣赤乌。荆州或已分,曹刘竟称孤。堂堂破虏冢,归命诚足俘。
赏析:
此诗是诗人韩淲对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周瑜的赞颂。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仰。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语言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深沉的情感色彩。诗人以“自无太史慈,孰对孙伯符”开篇,表达了对孙权的赞美之情。孙权作为东吴的奠基人,他的英勇善战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后世所传颂。诗中的“群舒有馀地,周郎或知予”进一步强调了周瑜与孙权之间的默契配合,展现了他们共同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风貌。诗中还提到了赤壁之战,这是三国时期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次战役,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恒的经典。诗人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诗的最后部分,诗人通过对春天的到来、墓地的存在以及后人对英雄的评价等内容的描绘,使得整首诗歌更加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对英雄精神的传承,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许和祝愿。
注释:
- 自无太史慈:意为“没有太史慈那样的勇武”。太史慈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将领,曾随孙策平定江东,立下赫赫战功。
- 孰对孙伯符:意为“谁能够相比肩孙伯符”。孙伯符是孙权的小名,孙权作为孙策之子,继承了父志,成为江东霸主。
- 群舒有馀地:意为“其他势力还有余地”。这里指的是曹操、刘备等势力在赤壁之战后仍然拥有一定的实力。
- 周郎或知予:意为“周郎或许知道于我”。周郎指周瑜,他作为东吴的谋士和将领之一,为孙权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既推道南宅:意为“既然已经安排了道南的住所”。道南可能是周瑜在东吴时的住所或官职,这里暗示着周瑜与孙权之间深厚的关系。
- 以湿谩相濡:意为“用湿布相互擦拭”。这里形容周瑜与孙权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如同兄弟一般。
- 本拟驰中原:意为“本来打算驱车进入中原”。中原是当时的中心地区,也是各政权争夺的对象。
- 扫灭邺中都:意为“消灭邺城的政权”。邺城是曹操的根据地,是当时北方的重镇。
- 天乎许贡客:意为“上天保佑许贡这样的人”。许贡是东汉时期的一个人物,他曾经因为不满朝政而隐居山林。
- 本拟驰中原:意为“本来打算驱车进入中原”。中原是当时的中心地区,也是各政权争夺的对象。
译文:
自无太史慈,孰对孙伯符。群舒有馀地,周郎或知予。既推道南宅,以湿谩相濡。本拟驰中原,扫灭邺中都。天乎许贡客,一箭失壮躯。黾勉付后事,张昭乃其奴。赤壁之火攻,仅可保全吴。公瑾复不长,伯业益荒芜。至今春草生,高坟在姑苏。传言尚相点,经行倍踟蹰。异代岁月速,谁为我非夫。酹酒起英爽,白杨鸣赤乌。荆州或已分,曹刘竟称孤。堂堂破虏冢,归命诚足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对赤壁之战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英雄辈出、战事频繁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英雄梦想与情感寄托。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自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使得整首诗歌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