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江海上,性与鱼鸟逸。
端来入世网,竟坐形骸役。
此心本洞然,六月遭怵迫。
常恐忘迹熟,主人不胜客。
道人偶相逢,宿契类畴昔。
巉岩秀眉目,灰槁心木石。
语我学道难,吾徒犹不力。
纷华久风靡,外慕失阃域。
卑之毋高论,遣去身外物。
未能忘饥寒,衣布饭疏粝。
此语君自味,至道在咫尺。
阅人吾虽多,子独无荆棘。
送行聊过溪,共蹑登山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大意,根据题目要求找到关键句,然后根据关键句来分析。“予寓洛阳宝坛有僧悟超类有道者与语论事能援古证今”意思是:我住在洛阳宝坛有一个僧人叫悟超,他懂得道理,和我谈论时事,能够引用古代的事来证明现在的情况。“端来入世网”,意思是:端正地进入人世间的网中。“端”是正直的意思。“形骸枯槁真能遗世故而玩死生者送予至龙门陪予游东西两山作此诗别之”的意思是:我的身体已经枯槁了,但还真正能遗忘世间的一切,所以玩味生死,送你到龙门去陪伴我游览东西两山,作这首诗来告别你。“老矣不复读也形骸枯槁”意思是:老了,不再读书了,形体憔悴。“老矣”指年老体衰。“老矣不复读也形骸枯槁”,意为年迈之人,不复再读诗书,身体瘦弱,精神萎靡。“此心本洞然,六月遭怵迫”意思是说:我本来的心志是清明的,但在六月份的时候却被逼迫得心神不安。“怵迫”的意思是被逼迫、受威胁。“常恐忘迹熟,主人不胜客”的意思是:常常担心忘记了过去的事情,客人会胜过主人。“主”“客”指自己和他人。“胜”的意思是超越。“主人不胜客”的意思是说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对方。“故知学道难,吾徒犹未力”意思是所以说了解学习的道理是很困难的,我们这些人还没有做到。“故知学道难,吾徒犹未力”,意为所以说了解学习的道理是很困难的,我们这些人还没有做到。“故”、“知”、“犹”都是副词,表示强调的语气。“纷华久风靡,外慕失阃域。”意思是:纷繁的繁华世界长久地吸引着我,我对外物的向往使我失去了自我。“纷华”的意思是纷杂的事物。“风靡”的意思是风行云散。“阃域:”指国境、境界。“失阃域”的意思是使自我失去界限。“卑之毋高论,遣去身外物”,意思是:对待别人要谦虚谨慎,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去掉外在的东西。“卑”是低的意思。“遣”是送走的意思。“身外物”指身外之物。“未能忘饥寒,衣布饭疏粝”,意思是:不能忘记饥饿寒冷,穿着粗布的衣服吃着粗糙的食物。“至道在咫尺”的意思是:最正确的道理就在自己的身边。“道”指道理、法则。“咫尺”是距离极短的意思。“此语君自味,至道在咫尺”,意为:这些话你自己体会一下,真正的道理就在你的身边。“阅人吾虽多,子独无荆棘”意思是:虽然见多识广的人很多,但你却独自没有经历过磨难。“棘”是一种带刺的植物,比喻困难或挫折。“送行聊过溪,共蹑登山屐”意思是:送别的途中顺便走到溪水边,一起穿上鞋子爬山越岭。“过溪”是指走到溪边。“蹑”指踩踏,引申为登上、攀上等意。“陟”同“陟”。《诗经·周南·采蘩》:“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毛传》:“登曰陟”。《尔雅·释木》:“乔谓之椓,椓谓之槷,槷谓之梯。”《释名.释宫室》:“阶下平曰陛,陛者,齐肩而立于其上也。”《汉书·张良传》:“良尝闲步下邳圯上遇一老父,笑之曰:‘子何上老子所’老人曰:‘少翁已前拜我为师矣。’遂去,留书怀素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太公金匮》:武王问太公曰:‘寡人闻圣人能愈万民,何也?’太公曰:‘夫圣人者,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王曰:‘请问居不有乎?’太公曰:‘不欲以己物奉彼,是不有也。’王曰:‘善哉!愿闻其略。’于是王乃赐太公衣裳五百章。太公曰:‘臣非贵于此也。’王曰:‘何以为美?’太公曰:‘夫处尊位而不骄,富厚而不奢,折不爱敬而能与人交善者,天下之美材也。’王曰:‘诚哉!太公之言也!’” “道人偶相逢,宿契类畴昔。”是说:偶然相遇的和尚,像旧日的朋友一样。“宿契:”指旧日的交情、友谊。“畴昔:”指从前。“巉岩秀眉目,灰槁心木石”意思是:高耸陡峭的山峰秀丽的眉目,灰暗枯燥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巉岩”形容山陡峻的样子。“秀”是形容词,美丽。“灰槁”是形容词,干枯。“木石”指坚硬的石块,喻人的心志如石头一般坚硬,不可动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晚年对于世事的感慨,以及对佛家思想的认同。全诗情感深沉,思想内涵丰富,语言精炼而富有力度。

首联:“予寓洛阳宝坛有僧悟超类有道者与语论事能援古证今”,诗人在洛阳宝坛遇到了一位和尚,他们交流起来十分投机。这位和尚不仅精通佛法,而且对历史也十分了解,能够用古人的例子来论证当今的形势。这种交流让诗人感到十分愉悦。

颔联:“端来入世网,竟坐形骸役”,这里的“端”字可以理解为正直,也可以理解为端正。诗人在感叹自己的一生都在为名利奔波,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尊严。诗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自己的现状——就像一只被放进笼子里的小鸟,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的控制和影响。

颈联:“此心本洞然,六月遭怵迫”,诗人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原本的心境是清澈透明的,但现在已经被各种欲望和杂念所蒙蔽了。诗人用六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六个字分别是“此心”、“本来”、“六”、“月”、“遭”、“怵迫”。这六个字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由于受到了外界的影响,使得原本清澈的内心变得浑浊;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使得原本坚定的信念变得动摇。

尾韵:“常恐忘迹熟,主人不胜客”,诗人担心自己会因为沉迷于世俗的生活而忘记了曾经的理想和信念。这里的“主人”指的是世俗的人,他们总是试图控制和限制诗人的发展;而诗人则是一位独立的个体,他不会屈服于任何人的意志。

尾韵:“此语君自味,至道在咫尺”,诗人告诫读者:真正的道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领悟,就能够发现它的价值和意义。这里所说的“咫尺”是一个象征性的用语,代表距离很短的距离,暗示着真理就在我们眼前。

整首诗通过描述与和尚的交流以及内心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诗人认为真正的道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领悟,就能够发现它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