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诡异那可诘,地中火出连冈脉。
只知骊山天子浴,未信穷海汤泉出。
方池不须绿石甃,小沸自与澄沙白。
涓涓微溜架岩谷,郁郁佳气烝石室。
满山松柏香自送,何用椒兰熏四壁。
从来佳境与人远,野老山僧那解说。
虽云得地古招提,未遇赏音同汩没。
一篇今得谪仙诗,当与绣岭争雄雌。
【注释】
白水岩: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北,又名白水汤,是骊山温泉的古名。
骊:骊山,在今陕西华阴市东。
“方池”三句:说泉水不需用青石砌成方池,只要小口自涌,自然清澈,就足以使人洗心净脑了。
涓涓微溜:泉水细流不断,像细小的水流从岩石上穿过。架岩谷:指泉水在岩石中穿流而过。郁郁佳气:形容泉中有浓郁的香气。蒸石室:即蒸腾出石头里的气味。
何用椒兰熏四壁:不用椒和兰来熏墙,意谓清泉自有清香。
从来佳境与人远:自古以来的好地方总是与世隔绝。
野老:乡村老人。山僧:山林中的僧人。
虽云得地:虽然得到了好的环境。招提:佛教建筑,梵语“伽蓝”的汉语音译,即寺庙。
未遇赏音同汩没: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的音声。
一篇:指一首诗。谪仙:李白自称,唐玄宗曾召他入京供奉翰林院,但未被重用,于是称其为“谪仙人”。后以“谪仙”泛指杰出的诗人。
当与绣岭争雄雌:应当与那美丽的山岭争奇斗艳。
【赏析】
这首《题白水汤泉》作于天宝初年(公元742年)。当时李白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因不附权贵,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江陵(今属湖北),途中经过蓝田。这首诗就是他在途经白水时写的。
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首联先总写白水泉的奇异之状。“世间诡异那可诘”,世间之事,千奇百怪,令人无法捉摸。这里用反问的手法,既肯定了白水泉的奇异,又表明自己对这种奇异现象并不感到奇怪。“地中火出连冈脉”,意思是说地下的火气冒出来,沿着山势蜿蜒流动,就像一条条的脉络。这既是夸张的写法,也是对泉水的赞美。
颔联写泉水的神奇功效。“只知骊山天子浴”一句承上启下,指出人们只知道在骊山享受帝王般的待遇才能洗澡,却不知道穷山僻处的白水泉也有这样的功效。“未信穷海汤泉出”一句承接前句,进一步说明即使是穷乡僻壤的白水泉,也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人们不能不相信。两句一扬一抑,使诗句显得波澜起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颈联写泉水的奇妙之处。“方池不须绿石甃”,意思是说,泉水流淌的地方不需要用石头砌成方形的水池。“小沸自与澄沙白”,泉水小口自涌,清澈见底,与沙子相互冲激,发出白色的气泡,更显其清丽之美。
五、六两句进一步写泉水的美。“涓涓微溜架岩谷”,泉水细细地流淌,从岩石缝隙中穿过,发出潺潺的声音。“郁郁佳气烝石室”,泉水蒸腾出石头里的气味,弥漫开来,使整个山间都充满了香气。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泉水的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泉水之中,感受到泉水的清冽、幽香。
尾联宕开一笔,写泉水与人们的亲近关系。“满山松柏香自送”,山上的松柏树散发出阵阵香气,仿佛是为了欢迎泉水的到来而特意献上的花环。“何用椒兰熏四壁”,用不着用花椒和兰花来熏染墙壁,因为泉水本身就具有如此的魅力。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和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白水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慨和忧愁。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