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寓迹尘凡中,杖头挂壶来何从。
长房俗眼偶澄澈,一笑市井得此翁。
试窥壶中子无物,何处著此千柱宫。
毗耶华藏皆已有,不独海上栖瀛蓬。
我闻须弥纳芥子,况此空洞孰不容。
何人误持一嶂出,恍是九华巉绝峰。
令人却信刘郎语,当年霹雳化九龙。
谁将真形写此石,太华女几分清雄。
终当作亭号秋浦,刻公妙句传无穷。
【注释】
湖口:指江西鄱阳湖口,这里泛指九江。壶中九华:即庐山。
长房俗眼偶澄澈,一笑市井得此翁:长房(长房山),在今湖南长沙县北,山上有古洞,洞口有石柱横卧,形似酒壶,人称“壶山”。传说晋代道士许逊曾在此炼丹,因醉酒后误入壶中而死,后人称为“醉道士”,又传许逊曾为庐山神将,因此山下的山民称许逊为“许翁”。
毗耶华藏:佛教语,梵文音译“毗耶离”(Vaisalika)。华藏,梵语“萨婆罗室利”(Sāvarīla)的省称,意为“妙处”、“胜境”。
刘郎:指晋代诗人陶渊明。《搜神后记》卷一载:“陶公《桃花源记》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太华女:指庐山。太华峰,又名东林峰,在今江西星子县城西南10公里处。
秋浦亭:在江西南昌市西郊秋浦村(今江西省永修县境内)附近。
【赏析】
这是一幅描绘庐山风景的山水画,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庐山景色的赞美之作。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八句主要写庐山九峰之奇;后十二句写庐山九峰之神。全诗用夸张、想象、比拟等艺术手法来表现庐山九峰的高峻、神奇和秀美。
开篇四句描写九华峰的高大巍峨:它广袤数丈高耸入云,山峰奇特玲珑,宛如老人所居之处。“九华”即庐山的主峰,“壶中九华”比喻九华山如在壶中一样,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且以诗纪之”表明了作者对九华山景致的喜爱之情。
“至人寓迹尘凡中”二句进一步渲染九华的神奇。至人,指仙人,喻指隐者或高僧。他们超然物外,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纷扰。作者在这里借仙人隐居之意,表达了自己渴望远离世俗、追求高远的理想。
接着诗人写到九华峰下长房山,那里的山石虽普通却能令俗眼顿开。“长房俗眼偶澄澈”,意谓平常之人的眼光被长房山的奇石所净化,顿觉清澈透彻。“一笑市井得此翁”,则写出了市井之人因欣赏到这一奇石而感叹不已。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九华山的奇特之美。
接下来三句诗进一步描绘了九华峰下的奇景。诗人设想自己置身于九华的洞穴之中,只见千柱宫殿矗立其中。“千柱宫”形容九华峰下岩石形态各异,如同千座宫殿一般雄伟壮丽。这里的千柱宫并非指真实的宫殿建筑,而是指九华峰下的岩石形状。
“毗耶华藏皆已有”二句则从佛教角度来描述九华的神奇。毗耶华藏,梵语“Visva-Vajra”(大千世界)的简称,意指佛教所认为的宇宙万物。“已”字表明九华已经存在,无需多言。这里的“海”、“栖”二字,分别借用佛教用语中的“大海”和“居住地”之意,来形容九华的广大无边和神秘莫测。
最后四句诗则进一步强调了九华山的神异之处,并抒发了诗人对九华山的喜爱之情。诗人以“我闻须弥纳芥子”起兴,须弥(梵语Sumeru)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一座大山,芥子是极小的种子,意谓九华山之大无比须弥山,其内空间广阔无比,容纳了无数芥子。“况此空洞孰不容”则进一步说明九华山的深邃幽静,仿佛有无数的空间和空间里的事物。
“何人误持一嶂出”一句暗指有人将九华山峰误认为一堵墙带了出来,而“恍是九华巉绝峰”。这四句诗运用夸张手法和拟人手法,将九华山的神奇、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九华的赞叹之情。诗人认为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霹雳化九龙”,如今九华山峰竟能如此神奇,可见九华山之神奇与伟大。
整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九华山的奇特景观和深远意境,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