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出乡不得归,西山颍水含清悲。
脂车独办入蜀计,栾城季子真男儿。
凌云栈道三千里,屈指渡泸五月时。
想欢里门下父老,寒食上冢先蟆颐。
吾弟平生得诗礼,大吾门户惟子期。
巴川僰道人鄙远,谁肯仁义变蛮夷。
蜀筇蒟酱亦安用,唐蒙已死仍疮痍。
请君携泥一丸去,持此关塞安黔黎。
【注释】
①送叔宽弟通判泸南:送别我的弟弟叔宽,任泸南县的通判。通判即知州副手,掌管行政事务。
②老人出乡不得归:老人不能回到故乡去。
③西山颍水:指颍水、西山。含清悲:含着悲哀。
④脂车:指载有重物的车子。独办:单人承担。入蜀计:入蜀的计划。
⑤栾城季子:春秋时栾城季子的字,此处指叔宽弟弟的字。栾成子(季子)是鲁国大夫,他为人正直,为政廉洁,在鲁国很有声望。
⑥凌云栈道:指从四川西岭山到四川成都的栈道,全长约三千里。
⑦屈指:屈指计算。渡泸:渡过金沙江。五月时:农历五月份。
⑧想欢里门:想欢里是杜甫的家乡所在地,位于四川郫县。下父老:在下邳(今江苏邳州市)的父老。
⑨寒食上冢:清明时节扫墓地祭扫亡灵。先蟆颐:先到蟆颐山。蟆颐山又名马鞍山,在今重庆市北碚区西南。
⑩吾弟平生得诗礼:我的弟弟平生懂得诗礼文化。诗礼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文学、礼仪的教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⑾大吾门户惟子期:《论语》中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话,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为要迅速敏捷”,这里的“讷”是“慎”,“敏”是“速”。子期是孔子弟子,字子夏,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受业于孔子,传《诗经》学。
⑿巴川僰道:指四川境内的巴川一带及彝族地区。人鄙远:人的品德低下,远离正道。
⒀谁肯仁义变蛮夷:是谁愿意把仁义之道传播到遥远的蛮夷之地呢?
⒁蜀筇蒟酱:蜀产的竹杖和蒟酱,即一种用香草做的调味品。安黔黎:安抚贵州百姓。黔,贵州的简称。黎,百姓。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作者时任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刺史。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吐蕃乘机侵扰西南地区。作者以诗送别堂弟叔宽为泸南(今四川泸州)通判,勉励其为官清廉勤政,安定百姓,并表达对吐蕃入侵的愤慨之情。
首联起笔点题,“老人出乡不得归”,点明送别的时间是在诗人离夔州赴阆州途中。“老人”“不得归”表明诗人已年老体衰,不能回乡。“老人”二字既表明了诗人的身份地位,又透露出他的孤孑无依。
颔联写送行的地点和环境。“西山”指岷山,“颍水”指渭水。这里暗寓诗人自己像栾成子一样,虽身处乱世,却能保持清白的节操,为政廉洁。“含清悲”表明他内心充满了忧伤和悲痛。
颈联写送别之意和行程安排。“脂车”,形容行李装载之重,“独办”,表示独自承担重任。“入蜀”表明送别的目的,即希望弟弟能在蜀地任职;而此行的艰辛则由“栾城季子真男儿”一语可知。“栾城季子”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季札的小字,这里指代叔宽弟弟,意为他能像季札一样有担当。“凌云栈道三千里”,指蜀地山路崎岖不平,路程遥远。而“屈指渡泸五月时”,则是说距离现在还有一段时间,需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渡过金沙江。这两句不仅表明了路途的艰难,也表现了诗人对弟弟的关切之情。
中间两联写送别的具体情景。“想欢里门下父老,寒食上冢先蟆颐。”这是诗人想象中的离别场景。“想欢里门下父老”,指诗人想象自己在家乡的亲友们看到自己离开会感到悲伤和遗憾。而“寒食上冢”,则是指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传统习俗。“先”字表明诗人要先于其他人离开,表现出诗人的急切与无奈。“寒食上冢”也暗示了诗人即将踏上的征程,以及他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吾弟平生得诗礼”,表达了对弟弟才华的赞赏和对其学业成就的自豪;“大吾门户惟子期”,则是说只有你才能继承我的家风,成为家族的栋梁之材。这两句既是对弟弟的期望和鼓励,也是对自己家族的一种荣耀和骄傲。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愿景和期盼。“巴川僰道人鄙远”,表明诗人希望弟弟能在偏远的地方为官,造福当地百姓;“谁肯仁义变蛮夷”,则是说谁能将仁义之道传播到那些蛮夷之地呢?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当时吐蕃等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犯和掠夺。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和抒发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传承、儒家思想的倡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