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写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上片主要描绘了一幅深秋的自然风光图;下片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在梦中走过故乡小路的情景。

诗句:

  • 山色横侵蘸晕霞

译文:

深秋时节,山色横侵,晚霞映照出五彩斑斓的色彩,仿佛被染上了晕霞。湘江边,秋风静谧,寒花盛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远处树林中的几户人家散落其中,偶尔传来乌鸦的啼叫声,它们在寻找栖息的地方。

赏析:

本篇词作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了深秋时节山色、水景以及乡村景色之美,通过色彩的变幻与自然元素的相互作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词中的“山色横侵蘸晕霞”一句,不仅描绘了晚霞中山色的美轮美奂,也体现了苏轼善于运用色彩来营造画面效果的艺术特点。同时,“湘川风静吐寒花”描绘了湘江水平静流淌时菊花开放的景象,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细致观察,也表达了他对季节变换中大自然变化的感慨。

词中的“远林屋散尚啼鸦”和“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两句,分别通过描写树林间乌鸦的啼鸣和诗人对故乡路途的想象,进一步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特别是“梦到故园多少路”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展示了词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最后,“月明千里照平沙”一句则通过月光普照万里沙原的景象,收尾全篇,使得整首词在视觉和意境上都达到了高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了苏轼诗词中的佳作,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