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山翁住翠微,空传金刹自前齐。
晓猿夜鹤休惊恐,泽雉林乌自雊啼。
客到上方思寄傲,僧携素板乞留题。
重寻黄鹄飞翔处,尽日无人为指迷。
【注释】
见“山翁”句:传说晋代隐士戴安道隐居在浙江天目山的翠微峰下。此处指隐士。
金刹:佛塔。
泽雉:水鸟。林乌:树林里的乌鸦。
寄傲:寄身于人。这里指隐居山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素板:《维摩诘经》中说,文殊师利问维摩诘:“吾弟子等欲修梵行,而未得善知识。吾闻佛国诸菩萨,皆悉供养无量众德。” 维摩诘答:“今时有比丘尼,名曰优填婆(音译),专精禅定,心无杂念。其处清净,常坐不卧,日以一食;饭食讫,便入禅定,久而不饥。” 又问:“此等众生,何故名为‘无量’?” 维摩诘答:“譬如大地,虽广博无量,而犹有四隅。若彼比丘尼,虽住其中,不见外物,则谓之为‘无量’也。又如大海,虽有百川汇归一处,然犹有四渎。若彼比丘尼,虽居其上,不见外水,则谓之为‘无量’也。” 又如《维摩诘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弟子中,有一人,名舍利弗(音译)。其为人也,口不择言,言辞和雅。汝可为我宣说其过患否?” 维摩诘答:“舍利弗之过患甚多,不可尽述。然唯三事,最为深要。其一,舍利弗多谈名色。其人既好论议,遂喜谈名色。其人既好论议,便喜谈空无。其人既好论议,便喜谈无为。其人既喜谈无为,便喜谈无生。其人既喜谈无生,便喜谈无性。其人既喜谈无性,便喜谈无智无识。是人虽复多谈空无,然亦不能究竟空无。其人虽复多谈无为,然亦不能究竟无为。其人虽复多谈无生,然亦不能究竟无生。其人虽复多谈无性,然亦不能究竟无性。其人虽复多谈无智无识,然亦不能究竟无智无识也。如是等类,皆是舍利弗之过患也。”
客到:客人来拜访。
寄傲:寄居山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僧携素板:僧携带着一块白色的木板,这是佛教徒写经时所用的工具。索留题:索求僧人留下题字作记。
重寻:重新寻找。
黄鹄:即天鹅。
【赏析】
本诗为五律八首中的第五首。前四句写诗人对友人来访时的欣喜之情,并点出诗人所居住的地方。后四句写友人来访时的情景以及诗人的心境。这首诗是一首赠友之作。
全诗共八句,每句七字,每两句一韵,共四韵。前四句每句七个字,都是五个字一句,两个三字的停顿。后两句每句七个字,也是五个字一句,两个三字的停顿。
第一、二句:“不见山翁住翠微,空传金刹自前齐。”
这两句意思是:看不见那位住在翠微峰下的山翁了。他以前住的那座金色寺庙,现在却已经不见了。
第三、四句:“晓猿夜鹤休惊恐,泽雉林乌自雊啼。”
这两句意思是:清晨和夜晚的猿猴、夜莺和野鸡都不再惊慌害怕了。树林里的乌鸦和山间的雉鸡都开始报晓鸣叫了。
第五、六句:“客到上方思寄傲,僧携素板乞留题。”
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来了,我思念着隐居山林的生活,希望和你一起寄情山水,高歌远志;和尚带着一块白板索要你的题词作记。
第七、八句:“重寻黄鹄飞翔处,尽日无人为指迷。”
这两句意思是:我要去寻找那天鹅飞翔的地方,直到有一天有人给我引路。
这首赠答诗写得十分平实,语言浅显易懂,但含义深远,寓意丰富。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人生理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之意。
这首诗是一首赠答之作,从题目看,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来访时所作。诗人在诗的前四句里描述了朋友到来时的欣喜心情,以及他所居住的地方。接着诗人又描绘了他和朋友一起吟咏诗歌、欣赏自然风光的情景。最后,诗人以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作为结尾。这首诗的语言平实易懂,但含义却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