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分流涌化城,登临潜觉骨毛清。
僧依玉鉴光中住,人踏金鳌背上行。
钟阜云开春雨霁,海门雷吼夜潮生。
因思绝顶高秋夜,四面云涛浸月明。

金山寺

九派分流涌化城,登临潜觉骨毛清。

僧依玉鉴光中住,人踏金鳌背上行。

钟阜云开春雨霁,海门雷吼夜潮生。

因思绝顶高秋夜,四面云涛浸月明。

译文:
金山寺位于九派分流之地,登临之处可以感受到清凉的山风和清新的气息。僧人在玉镜般的佛影中修行,人则踏着金鳌背上行走,感受着佛法的庄严与祥和。当春天的雨后天空放晴,阳光普照,钟阜山上云雾散去,海门地区雷声轰鸣,夜晚的潮水汹涌澎湃。我常常思念那高耸入云的山顶,四周是汹涌的云涛,月光洒满湖面上。

注释:

  • 九派分流涌化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汝河、江汉、汉江、赣江等河流交汇处形成的城市——南京。
  • 登临潜觉骨毛清:形容站在高处,可以感受到山风的清凉,以及身体上的清爽。
  • 僧依玉鉴光中住:比喻僧人在佛教智慧的光芒照耀下修行。
  • 人踏金鳌背上行:形容人们像走在金鳌背上一样,感受到佛法的庄严。
  • 钟阜云开春雨霁:钟阜山上的云彩被春雨洗净,天空放晴。
  • 海门雷吼夜潮生:海门前的雷声如同怒吼,夜晚的潮水汹涌而来。
  • 因思绝顶高秋夜,四面云涛浸月明:因为想到那高耸入云的山顶,四周都是波涛汹涌,月光洒在湖面上,显得格外明亮。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金山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宗教文化的敬仰之情。诗中的“九派分流涌化城”形象地描绘了南京作为古都的繁华与美丽,而“登临潜觉骨毛清”则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僧依玉鉴光中住,人踏金鳌背上行”,这里的“玉鉴”和“金鳌”都象征着佛教的庄严和神圣。诗人通过这些形象,赞美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崇高地位。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法修行的重视。

“钟阜云开春雨霁,海门雷吼夜潮生”,这两联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与宏伟。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钟阜山的云开雨霁、海门的雷吼夜潮等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因思绝顶高秋夜,四面云涛浸月明”两句,诗人以“绝顶”为引,联想到自己对佛法修行的向往与追求。而“四面云涛侵月明”则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色,使得诗人的心境更加宁静而深远。

整首诗通过描绘金山寺的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表达了诗人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诗歌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