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分隋柳尽,路入楚云深。
【注释】分:分叉;入:深入。隋朝的河堤柳树已长到尽头,楚地的云路已经通向了深处。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春天江南道中景色。首句“河分隋柳尽”描写的是春日的景色,隋朝修建的运河,隋朝时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分为南北两段,南边的隋朝的大运河称为通济渠。隋朝末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征发几百万民工,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一条贯通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其中永济渠由洛阳西苑引洛水,经过今陕西渭水以北地区,经华阴,潼关,朝邑等县,再东流至河南孟津入黄河。通济渠由洛阳以东沿黄河北岸向西直指涿郡。邗沟即古邗沟,从扬州西北面长江沿岸的江都(今扬州)引出,经高邮,宝应,盐城,泰州等地,再西至瓜步(今属江苏),然后折向东北,在镇江附近与通济渠会合。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北渡长江后,向东流经丹阳、宜兴、溧阳、常州、无锡,最后至苏州附近注入太湖。隋朝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大大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隋炀帝曾三次下江南视察,他下令沿途地方官对人民征收重税,并征调大批民工,在运河沿线修建了大量宫殿和行宫,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隋朝灭亡后,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隋朝大运河也随着隋朝的灭亡而废弃。“隋柳”即隋朝大运河边柳树,隋炀帝当年为建运河而大量征用民工,在运河两岸栽植了大量的杨柳树,以美化环境。隋朝末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害后,隋朝大运河也随之荒废。“河分”、“路入”两句写诗人乘船顺流而下,来到江南道一带,眼前所见是隋朝大运河两旁柳树已长得十分茂盛,远远望去已看不到尽头,而这时又进入楚地的云深雾深之处,诗人的心情十分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