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意通人事,阳生一脉天。
梅虽搀腊破,柳已得春先。
袜颂趋时献,台云取巧传。
所须惟饱耳,延颈看丰年。

【注释】

物意通人事,阳生一脉天。梅虽搀腊破,柳已得春先。

袜颂趋时献,台云取巧传。所须惟饱耳,延颈看丰年。

【赏析】:

辛丑年(1671)长至(冬至)节,作者作此诗抒写岁末农事之兴和对来年丰收的祝愿。

首联“物意通人事,阳生一脉天。”起句用《易经》语“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万物都有其生长规律,只有顺应这一规律,才能使事物兴旺发达。这里指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去办事,才能得到好的结果。“阳生”指阳气上升。《尚书·洪范》:“阳曰施,阴曰化。阳变而为施,阴变而为化。”这里指阳气升而天气转暖。“一脉天”是指天气转暖。这二句是全诗的总纲,以下四句都是围绕这个总纲展开的:

颔联“梅虽搀腊破,柳已得春先。”意思是说,梅花虽然还没有开,但已经露出了一点春天的迹象;柳条已经长得比冬青还要绿了,已经抢先在冬天前面发芽了。这二句是描写自然景物,也是诗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表现。诗人借花柳之景,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颈联“袜颂趋时献,台云取巧传。”意思是说,鞋履商纷纷赶着向皇帝献上贡品,以博取皇上的欢心;宫廷里的人也都争着向皇上进言,以求宠幸。这二句讽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虚伪和腐败。

尾联“所须惟饱耳,延颈看丰年。”意思是说,只要能够有饭吃就行了,我们等不及要看明年是个丰收年。这二句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期望。

辛丑年(1671)长至节,作者作此诗抒写岁末农事之兴和对来年丰收的祝愿。

首联“物意通人事,阳生一脉天。”“物意通人事,”即万物皆有其规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行事,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就会失败。“阳生一脉天”,即阳气升而天气转暖,万物都开始生机勃勃。

颔联“梅虽搀腊破,柳已得春先。”“梅虽”与“虽”字连用,表示肯定的语气。“搀”同“掺”,指掺杂、夹杂的意思。“破”即开花。梅花虽然还裹在枝头没有开放,但是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了,它已经开始萌生了开花的征兆。“柳已得春先”,杨柳因为有了春天的气息而提前发芽,也显示出春天来了。

颈联“袜颂趋时献,台云取巧传。”“袜颂”是古代一种歌颂帝王的舞蹈,“袜”指舞者的足部穿的袜子。“台云”是古代歌舞伎表演时所戴的帽子。这里指宫廷里的大臣们争相向皇帝献媚讨好。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帽子,跳起舞来献给皇帝,希望皇帝能喜欢他们的舞蹈。“取巧传”,“取巧”就是投机取巧的意思。“传”,指传播、流传。这二句意思是说,大臣们在朝见皇帝的时候,都争着向皇帝献媚讨好,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

尾联“所须惟饱耳,延颈看丰年。”“所须惟饱耳”,意思是说,人们最需要的是吃饱肚子,只要能满足人们的吃穿住行的需要就可以了。“延颈看丰年”意思是说,人们都伸长脖子盼望着丰收年的到来,因为他们都知道只有在丰收年才会有好收成,才会有好日子过。这二句是诗人对农民们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丰收年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