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舟曾过芰荷乡,十里薰风一水长。
趁取秋时寻旧赏,且留三日卧清香。
【注释】:
拿舟:划船。芰荷乡:荷花盛开的地方。十里薰风:十里路远的微风,形容风和日丽、香气袭人。趁取秋时:抓住秋天这个时节去欣赏。寻旧赏:寻找往年曾经赏过的荷花。且留三日:暂且留住三天。卧清香:躺卧在清凉的环境中。
赏析:
《游吴有作》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游览苏州时,看到美丽的荷花,闻到阵阵清香,心情愉悦的情景。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江南水乡的特色。
拿舟曾过芰荷乡,十里薰风一水长。
趁取秋时寻旧赏,且留三日卧清香。
【注释】:
拿舟:划船。芰荷乡:荷花盛开的地方。十里薰风:十里路远的微风,形容风和日丽、香气袭人。趁取秋时:抓住秋天这个时节去欣赏。寻旧赏:寻找往年曾经赏过的荷花。且留三日:暂且留住三天。卧清香:躺卧在清凉的环境中。
赏析:
《游吴有作》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游览苏州时,看到美丽的荷花,闻到阵阵清香,心情愉悦的情景。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江南水乡的特色。
这首诗描绘了采蕨人的生活艰辛,同时批评了统治者的剥削。 首句“皇天养民山有蕨”,表达了对自然生态的赞美和保护意识。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食物来源。因此,诗人认为应该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过度开采。 第二句中的“朝掘暮掘山欲崩”,形象地描述了采蕨者为了生存而不断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这种掠夺式的开发行为已经引起了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市桥春涨 送春骤雨若倾盆,霁晓漫漫潦涨翻。 自愧未穷观水术,石阑徙倚到黄昏。 注释: 市桥:指汴河上的桥梁,汴河是北宋的一条大运河。春涨:春天河水上涨。 骤雨若倾盆:形容雨下得急而多,好像有盆倒下来一般。 霁晓:天晴。漫漫:无边无际、浩渺的样子。 潦:积水。翻:泛滥。 未穷:无法穷尽。 徙倚:徘徊,逗留。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汴河上看到春汛来临时所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①“觉华”:即觉华岛,位于今上海市宝山区,相传是观音菩萨的道场。②“烟雨”句:意谓觉华寺周围的山林在烟雾中笼罩,蒙蒙细雨使山色空蒙,不见其形。③“过客”句:意谓寺庙里的钟磬声远远传来。④“兰若”,意为僧舍。⑤“但闻”句:意谓只有偶尔听见几声钟磬声而已。⑥赏析:此诗首联写觉华寺周围环境。前一句描绘觉华寺周围丛林幽寂的环境,后一句写烟雨蒙蒙,山色空蒙
【注释】 江岸:江边。正白:正盛开。细雨斜飞:雨丝斜飘。 行客:指远行的人,泛指行人。三冬:冬天三个月。北去:往北方。一棹:船桨。南归:向南返回。将军:泛指南宋名将岳飞。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开头两句写景,“江岸梅花正白,船头细雨斜飞”,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早春景象,梅开而细雨斜飞,给人以清新之感。接下来两句点明时令与季节: “行客三冬北去,将军一棹南归。”
【注释】 汉中:今陕西省南郑一带,是古汉中郡治,地处秦巴山岭。沃野:丰饶的田野。关中:指今陕西关中地区,古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四五百里:形容地方广阔。烟蒙蒙:烟雾弥漫,指山多雾重,景色苍茫。黄云连天:形容夏季炎热。夏麦熟:指夏天小麦成熟。水稻:泛指各种农作物。 七月八月:指农历七、八月间。䆉稏(jiǎn zhēng):庄稼成熟的意思。一家往往收千钟:形容家家户户都收成颇丰。 行人
这首诗的原文是:罢籴行 边头八月秋田熟,南村北村夜舂粟。 大平车子走无轮,载米入场声辘辘。 官置斗斛人自量,市价日与时低昂。 得钱却载车上去,出门掉臂归山乡。 老翁扶杖笑且语,大儿踏歌小儿舞。 酒酣歌罢喜复悲,却忆前年输籴苦。 田头刈禾人未归,吏已打门嗔我迟。 名为和籴实强取,使我父子长寒饥。 今年官场有籴米,卖米得钱固其理。 力排众议改旧法,闻说郎中人姓李。 小民无力酬天公,但愿谷米年年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题目为《汉中行》。以下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第1句:“荒村相对两呜咽”,这句描述了荒凉村庄的景象。"相对"指的是彼此面对,"呜咽"形容哭声凄凉,仿佛哽咽。 译文:荒凉的村庄里,我与你面对面地哭泣。 第2句:“收泪问我何方来”,这句表达了对诗人的同情和关切。"收泪"表示止住泪水,"问我何方来"意味着询问诗人的来历。 译文:擦干眼泪,我问你是否从远方而来。
【注释】 宴琼林:指皇帝的宴会。 牡丹: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他的诗多描写自然风景、人民生活和抒发政治见解,语言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所以人们称他为“白香山”,又称“诗鬼”。 已览遍:已经看过了。韶容:美好的容貌。 花王:这里指牡丹。 魏妃: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号太真(或作太真妃)。天与色:天生丽质。天资美。 姚黄:牡丹的一种,色彩艳丽,故名。 十洲仙岛:传说中的神仙们居住的地方。
瑶池月/瑶台月 其二 烟波行 诗句解析与翻译 - “扁舟寓兴,江湖上、无人知道名姓。”:诗人通过扁舟来表达自己对名利的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在江湖上航行,虽然没有人知道他的真正身份,但他依然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 “忘机对景,咫尺群鸥相认。”:诗人在面对自然美景时,忘却了世间的纷扰和名利,与远方的鸥鸟产生了深深的亲近感。这种心境如同一幅画,让人心旷神怡。 - “烟雨急、一片篷声碎,醉眼看山还醒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裳的作品,《游吴有作·其二》,全诗如下: 舟人曾记得吴侬,煮粒烹鲜别有功。 好是閒为江上客,随船还见卖鱼翁。 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翻译: - 舟人: 指的是船上的人,他们可能对当地的风俗和人物非常熟悉。 - 记得吴侬: 指他们还记得苏州(吴地)的人们的语言和习俗。 - 煮粒烹鲜: 形容食物制作精细,烹饪技巧高超,可能是指使用优质食材进行烹饪。 - 别有功:
注释:想象中的湖山景色,就像要飞向天边。因为急于逃避拖累而使自己衰老迟缓。我无心的云伴着无心的客人,杖履随同谁人同行? 赏析:诗中作者借“急逃”来表达自己想要远离世俗,摆脱官场束缚的愿望。然而,他并未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之中。这种矛盾的心情和处境,使得诗人更加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在送别友人时,先表达了对苕溪的喜爱之情,然后表达了与友人共游的期待,最后以“十里荷花一叶舟”作为送别之语,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下面是我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长爱苕溪乍入秋,有时东去与君游。 长爱:一直喜欢。苕溪:指浙江苕溪,即钱塘江。秋:秋季。这里指的是秋季的苕溪,因为苕溪四季分明,秋季特别迷人。乍:突然。入秋:进入秋天。这里指的是苕溪秋季的美丽景色让人喜欢。
【解析】 “俸入未辞聊助道”:我的收入还没用完,聊以资助道路之用。“客来多避为忘机”:客人来了就回避一下,免得忘记自己的本意。“一帆风起鲈鱼兴”,船帆鼓起,鲈鱼的兴致也来了。“到是秋时恰正肥”,真是秋天到了,正是吃鲈鱼的时候啊。 【答案】 译文:我的钱还没用完,姑且用来资助道路之费;客人来了我就退避,以免忘记了我的本意;风帆扬起,鲈鱼的兴致也来了;真是秋天到了,正是鲈鱼最肥美的时候。 赏析
【注释】 游吴有作 其五:在吴地(今江苏)游玩时所作的诗。 扁舟:小船。 芰荷:荷花。 香风中听采莲歌,形容荷叶田田、清香袭人; 秋来最好樽前物:秋天最适宜在饮酒时欣赏佳品。 霜满江天蟹二螯:满江的秋水里,两只螃蟹的螯足上覆盖着白霜。 螯(áo):螃蟹的大钳子。 螯足:指螃蟹的大钳子上的两个脚。 螯:蟹的一种足部结构。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苏州游览时的即兴之作。诗人乘坐小船进入荷花荡
【注释】 杜门:闭门不出。尤:尤其,更加。 【赏析】 此诗首句是“杜门无事日长”,意思是说闲居无事,日子过得很长。第二句“应是狂歌入醉乡”,意思是说应该尽情歌唱,进入酒醉乡中。这两句一反常理,把人置于一种悠闲的境界之中,让人感到诗人的闲适和自得。后二句写景,第三句“闻得后园尤好景”,是说听到后园有特别美好的景色。第四句“不妨多计为春忙”,则进一步说不必多愁善感,而要为春天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