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语西来,已衮归行阙,册拜头厅。
唐家岂可,一日轻去玄龄。
洛英蜀客,老成人、几半朝廷。
但管取,三边无警,活他百万生灵。
槐第安排敕设,有藕如船大,有枣如瓶。
瑶环瑜珥绕席,个个宁馨。
一般奇特,中台星、拜老人星。
谁知得,眉攒万国,华筵少醉多醒。
【解析】
此诗为《汉宫春》组词中的最后一篇,作者以祝贺丞相生日的词作形式,抒发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第一句“吉语西来”,是全诗的总领。“吉语”指祥瑞之语,“西来”指从西边传来。这里指从京城传出了吉祥的话语。
第二句“已衮归行阙”,意谓丞相已经回到朝廷。“衮”指天子的车服。“归行阙”指回到朝廷。“册拜头厅”,意谓在朝堂上举行册封仪式。“头厅”指朝堂。“唐家岂可”,意谓我们国家怎么能轻易地失去这样的重臣呢?“唐家”指唐朝国家。“唐家”指唐王朝。“玄龄”指唐太宗的宰相魏征,字玄成,一字素怀,号玄真子,并州曲沃(今山西闻喜)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第三句“洛英蜀客”,意谓有洛州的英才,又有蜀地的贤才。“洛英蜀客”指洛州(今河南洛阳)的英才以及蜀地的贤能之士。
第四句“老成人”,意谓年高德劭的大臣。“几半朝廷”,意谓差不多占了朝廷的一半。“洛英蜀客”,指年高德劭的大臣们。“几半朝廷”,意谓占朝廷的一半以上。
第五句“但管取,三边无警”,意谓只要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国家的边境就不会有战乱发生。“但管取,”意谓只要能够做到这些;“三边”指国家的北部边疆;“无警”指没有战乱。“活他百万生灵”指保护了众多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六句“槐第安排敕设”,意谓将槐树作为宫殿的栋梁,敕令设置在宫廷之内。“槐第”指皇宫里的楼台殿阁。“敕设”指皇帝的命令。“有藕如船大”、“有枣如瓶”,意谓槐木制作的楼台殿阁,其大小如同莲藕一样;又像枣木那样硕大。这里的“藕如船”,“枣如瓶”,是比喻槐木的用途广泛,可以用作建筑材料,也可以做成器皿,具有多种用途。
第七句“瑶环瑜珥绕席”,意谓珍珠玉器的环佩环绕在宾客的座位周围。“瑶环瑜珥”指珍珠玉器的环佩;“绕席”,意谓环绕在宾客的座位周围。
第八句“个个宁馨”,意谓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子孙。“宁馨”,古时称儿孙有德行或富贵,多用来形容子孙后代。这句是说,每个人都是尊贵的子孙。
第九句“一般奇特”,意谓各有特点,各具特色。“中台星”、“拜老人星”,指北斗七星中的两颗星星,分别叫“老人星”和“天枢星”。“中台星”、“拜老人星”都是古人用来表示吉凶的征兆。
第十句“谁知得”,意谓谁能够知道呢?“眉攒万国”,意谓眉毛之间聚集着许多国家的图象。“华筵少醉多醒”,意谓宴席上虽然有些人醉酒,但是清醒的人却不少。
第十一句“眉攒万国”,意谓在宴会上虽然有些人醉酒,但是清醒的人却不少。“华筵少醉多醒”,意谓宴席上虽然有些人醉酒,但是清醒的人却不少。这两句是说,虽然宴席上有些宾客酒醉,但是清醒的宾客却很多。
第十二句“华筵”即盛大的宴会,“少醉多醒”,意谓宴会上有些人喝醉了酒,而清醒的人却很多。
第十三句“谁知得”,意谓谁知道呢?“眉攒万国”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根据宴会上的具体情况所作出的推测。
第十四句“眉攒万国”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根据宴会上的具体情况所作出的推测。
第十五句“华筵少醉多醒”,意谓宴会上虽然有些人喝醉了酒,但是清醒的人却很多。“少醉多醒”是诗人对宴会上人们的精神状态所作的概括。
第十六句“谁知得”,意谓谁知道呢?诗人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心情。这两句是说,宴会上虽然有些人喝醉了酒,但是清醒的人却很多。诗人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心情。
最后一句“眉攒万国”,意谓在宴会上虽然有些人喝醉了酒,但是清醒的人却很多。“华筵少醉多醒”,意谓宴会上虽然有些人喝醉了酒,但是清醒的人却很多。这两句是说,宴会上虽然有些人喝醉了酒,但是清醒的人却很多。诗人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心情。